

1.
打擊樂器。銅制,圓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狀,其徑約當全徑的二分之一。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初流行于西域,南北朝時傳至內地。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后被廣泛用于民間歌舞、戲曲、吹打樂、鑼鼓樂中,并形成大小不同的多種形制,以及鐃、镲、小镲等各種變體。
1.出自《通典·樂四》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圓數尺。或謂齊穆壬素所造。
2.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下·驃》龜茲部,有……大銅鈸、貝,皆四。
3.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談》別的兩個和尚打著鼓和鈸。
1.驚動吵鬧。
2.驚恐喧嚷。
1.驚懼而眩暈。
1.驚嘆。
1.驚目。
1.謂為惡夢所驚駭。
2.指為妖魅所驚駭。
1.猶言驚弓之鳥。
1.附于畫軸的紙條。
1.《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楊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后以"驚楊葉"形容射箭的技藝精湛高明。
1.謂急劇動搖。
2.驚慌動搖。
1.震驚炫耀。
驚訝疑惑他臉上露出~的神色。
1.因驚奇而抬頭。
1.因驚訝而站立。
1.受驚而逃逸﹐奔馳。
1.受驚而跳躍。
1.驚恐憂愁。
1.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驚。
1.猶言驚弓之鳥。
1.猶驚嘆。
1.猶驚喜。
1.驚惶跳躍。
1.因驚嚇而昏死。
1.見"驚噪"。
1.驚怵煩躁。
1.驚慌倉猝。
1.驚恐。
1.驚慌緊張貌。
1.見"驚詫"。
1.驚訝仰慕。
1.驚懼戰栗。
1.震驚張皇。
2.指使驚慌;驚動。
3.驚異聲張。
1.指風浪中的船。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5,6或7日 。參看〖節氣 〗、〖二十四節氣〗。
1.枕名。能使人睡而保持警覺。驚,通"警"。
1.震驚。
1.因吃驚而發呆。
2.特指做惡夢而受到的驚嚇。
1.驚動驅逐。
1.猶驚視。
1.激烈,猛烈。
1.猶驚恐。
1.猶驚急。
1.受驚而逃。
1.亦作"驚座"。
2.使在座者震驚。
1.見"驚坐"。
1.驚恐恍惚。
1.表彰。
1.褒美。
1.亦作"旍幣"。
2.招求賢士時所饋贈的幣帛。
封建統治者用立牌坊或掛匾額等表揚遵守封建禮教的人。
識別;甄別旌別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