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絲綿,蠶絲結成的片或團,可用來絮衣被等。
2.
形容詞
薄弱;柔軟。
3.
動詞
連綿不斷。
1.
亦作“緜”。
2.
絲棉。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
2.出自《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度支符州,折民戶租,歲征綿六千屯。
3.出自《水滸傳》便去市上綢絹鋪里買了綾綢絹緞,并十兩清水好綿。
4.出自《潮集·〈十年建國增徽識〉之三》旭日東方紅似火,熏風南國暖于綿。
3.
延續;連續。
1.出自《穀梁傳·成公十四年》長轂五百乘,綿地千里。
2.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潛服膺以永靖兮,綿日月而不衰。
3.出自《衢州徐偃王廟碑》秦杰以顛,徐由遜綿。
4.出自《上徐兵部書》暮春三月,登舟而南,并江絕湖,綿二千里……窮兩月乃抵家。
4.
纏繞。
1.出自《楚辭·招魂》秦篝齊縷,鄭綿絡些。
2.出自《訪許渾》詩淺綠垣墻綿薜荔,淡紅池沼映芙蕖。
5.
軟弱;薄弱。參見“綿力薄材”。
1.出自《對山馀墨·某先達》奈我力綿,未能獨助。
6.
遙遠。
1.出自《文選·陸機〈飲馬長城窟行〉》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
7.
指柳絮。
1.出自《少年游慢》詞春城三二月,禁柳飄綿未歇。
2.出自《沈園》詩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8.
形容溫和柔韌。
1.出自《三千里江山》他的性子很綿,靦靦觍觍的,光會笑,像個大姑娘。
2.出自《淘金記》彭胖是個出名的皮糖性格,比他還綿,是很難說動的。
9.
通“棉”。
1.出自《齊民要術·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交阯安定縣有木綿。
2.出自《農書》木綿彈弓以竹為之。
10.
古地名。即綿上。參見“綿上”。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人城綿而置旃。
11.
姓。春秋齊有綿駒。見《孟子·告子下》。
1.古代官吏系在腰間盛綬的口袋。
1.即吐綬雞。亦稱火雞。因上嘴根有肉綬,呈五色,能伸縮,故名。
1.盛印綬的箱子。
1.草名。《爾雅.釋草》作"虉綬"。郭璞注"小草有雜色,似綬。"
1.省視叩拜。
1.瘦弱憔悴。
1.猶瘠薄。土地不肥沃。
1.謂身材又瘦又高。
1.消瘦憔悴。
1.瘦悴。
1.瘦悴。
1.指唐代詩人賈島。語出宋蘇軾《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
1.謂馬的肢體強壯而不肥。
2.指瘦弱的身軀。
1.同"瘦骨嶙峋"。
1.同"瘦骨嶙峋"。
1.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
1.形容人或動物瘦得皮包骨的樣子。
1.見"瘦骨伶仃"。
1.亦作"瘦括括"。
2.瘦削貌。
1.瘦小。
1.干果的一種﹐比較小﹐里面只有一粒種子﹐果皮和種子皮只有一處相連接﹐如白頭翁﹑向日葵﹑蕎麥等的果實。
1.即鶴。以其嘴長直﹑腳細長﹐故云。亦以形容人之清瘦。
1.肌體消瘦﹐容顏黝黑。
①身體瘦弱;不肥胖顏貌瘦瘠|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飛。②土地貧瘠,不肥沃山坡上那一片田土質十分瘦瘠。
1.形容山勢尖削。
1.減縮。
2.猶瘦損。
1.謂書法字形細長而挺拔有力。
2.謂木本植物枝干修長﹐長勢蒼勁挺拔。
1.宋徽宗趙佶楷書學唐薛稷﹐筆畫瘦硬﹐自稱"瘦金書"。
1.見"瘦精精"。
1.瘦硬有力。多指書法。
2.體瘦而強健。
1.亦作"瘦筋筋"。
2.形容肢體消瘦。
1.清瘦衰弱之人。
1.見"瘦刮刮"。
1.同"瘦棱棱"。
1.同"瘦棱棱"。
1.瘦弱貌。
1.形容瘦的樣子。
1.瘦弱的龍。
2.指墨上刻的龍紋。
1.瘦弱的馬。
2.買來養育以待再販賣的童女;雛妓。
1.眉目清秀。
1.煙煤的一種﹐炭化程度較高﹐供煉焦用﹐但結焦性較差﹐單用這種煤煉的焦強度小﹐不耐磨﹐氣孔少。因此多用來和其他煙煤混合煉焦。
1.又名烏飯草。產于閩中。用以煮米﹐可使米縮。
1.猶瘦弱。
1.瘦弱貌。
1.指手杖。筇竹﹐節高干細﹐可作手杖﹐故稱"瘦筇"。筯﹐也寫作"邛"。
1.亦作"瘦舑"。
2.干縮。
3.清瘦;瘦。
1.不肥胖的人。
2.指使人瘦。
1.清瘦的容貌。
1.瘦弱怯懦。
1.肌肉不豐滿﹐虛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