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安寧;平靜。
1.
寂靜。
1.出自《素問·五運行大論》其政為謐。
2.出自《上總制書》諸夷恭順,四邊寧謐,足稱盛治。
3.出自《天臺石梁雨后觀瀑歌》須臾雨盡月華濕,月瀑更較雨瀑謐。
2.
為靜止。
1.出自《笙賦》泄之反謐,厭焉乃揚。
2.出自《抱樸子·嘉遯》含琳瑯而不吐,謐清音則莫之。
3.
安寧。
1.出自《新書·禮容語下》其詩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謐。”謐者,寧也,億也。
2.出自《南郊頌》塵清世晏,蒼兕無用其武功;運謐時平,鹓鷺咸修其文德。
3.出自《南史·賀琛傳》今誠愿責其公平之效,黜其殘愚之心,則下安上謐,無徼幸之患矣。
1.時會;情勢。
1.事業完成;事情辦成功。
2.猶事情。
1.猶言職權范圍。
1.指供食用的動物內臟。
1.行事得當。
2.政事精簡。
3.事實情節;事宜。
1.事情易辦而功效很大。
1.記事的經典。
1.古指"三酒"中冬釀春成的新酒。
1.事奉活著的人,多指事奉新君。
1.時局;局勢。
1.見"事款則圓"。
1.事情,情況。
1.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
1.事情;情況。
1.事情的類似性;同類之事。
2.指文章中引用古事故實以類比事理。
1.事物的道理。
2.事情,事項。
1.用力。
2.指使用武力。
3.供役使的人,仆役。
4.能力;力量。
5.實力;武力。
1.猶言謀利,圖利。
1.成例,可以作為依據的前事。
2.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1.按例付給的薪給。
1.謂依據法律行事。
2.指漢時于秦律之外所增有關賦役方面的法律。
1.對事情的想法。
1.文體的一種,記述人或事的梗概,有別于正式傳記。宋王偁有《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記北宋九朝事跡。
2.指人的事跡大略。
1.事物之理。
1.事由,因由。
1.明教徒信奉光明之神摩尼,不葷食。宋時被斥為"事魔吃菜"。
1.見"事魔吃菜"。
1.名目;事項。
2.摘要;事情的概況。
1.指會盟的日期。
1.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后以"事齊事楚"喻國家無自主權而依附大國。
1.猶情誼。
1.事情發生或處理﹑了結以前。
1.事物的真相;實情。
2.事理人情。
3.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象。
4.猶工作,職業。
1.指軍事指揮上的種種妥善處置。
2.職權;權力。
1.事奉人;服侍人。
2.奉承人;討好人。
3.謂充任下屬。
4.嫁人。
1.用刀劍刺進去。
1.猶言承擔職務。
2.猶事情,情況。
3.職務;職責。
1.從事戰爭。
1.情況,形勢。
1.事奉尊長。
1.亦作"事寔"。
2.事情的實際情況;實有的事情。
3.干實事。
4.事跡。
5.故實,典故。 6.指事物發展的最后結果。
1.事實比強辯更有說服力。
1.見"事實"。
1.役使。
1.事情的開端。
1.每事。
2.猶件件,樣樣。
3.治事;做事。
1.每一事物;萬事萬物。
①權勢內黨外援,以爭事勢。②時勢;形勢審度事勢|處士學識過人,能辨賢奸,知事勢數變以后之利害。
1.指應當遵守的法度。
1.古代諸侯給天子的奏事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