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伯邀游風洞二首 其一
石磴躋攀勢自尊,騰身舉足到山門。
諸天清凈無過佛,三伏炎蒸不近人。
宋相文詞存簡古,唐賢詩句愛清醇。
開顏覽勝須傾倒,方伯交情孰與倫。
石磴躋攀勢自尊,騰身舉足到山門。
諸天清凈無過佛,三伏炎蒸不近人。
宋相文詞存簡古,唐賢詩句愛清醇。
開顏覽勝須傾倒,方伯交情孰與倫。
沿著石階奮力攀登,那地勢顯得越發高峻,縱身舉步終于來到了山門。這佛界清凈無比,沒有什么能超過佛的境界;即便在三伏天的酷熱中,這里也感覺不到炎熱。宋代宰相留下的文詞簡約古樸,唐代賢人的詩句清新醇厚。我開心地游覽勝景,盡情欣賞,方伯大人的這份交情無人能比。
石磴:石頭臺階。躋攀:攀登。自尊:這里指地勢顯得高峻。
諸天:佛教語,指護法眾天神,這里指佛界。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炎蒸:炎熱。
宋相:可能指曾在當地留下文詞的宋代宰相。簡古:簡約古樸。
唐賢:唐代的賢人、詩人。清醇:清新醇厚。
方伯:古代諸侯中的領袖之稱,后泛稱地方長官。孰與倫:誰能與之相比。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是受方伯邀請游覽風洞所作。當時詩人應是在游覽風洞的過程中,被風洞的景色和人文氣息所感染,同時對方伯的情誼也頗為感動,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風洞的自然與人文之美,以及表達對方伯的感激。其特點在于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相結合,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游覽勝景、酬唱交流的生活場景。
山雨驚客夢,曉晴山亦喜。
山僧惜我行,送我溪之涘。
輕舟如落葉,穩坐宛在水。
波紋動雙趺,遙山逐面徙。
前林霜葉熟,風來散成綺。
丹黃積雨涯,時與菱荇抵。
不知塘棲路,沿山復幾里。
離憂付汗漫,歸興亦容與。
青子含酸,紅檎帶酢,討春前度來遲。記丁娘居處,茆舍疏籬。風前一樹垂楊碧,賺蕭郎、側帽多時。青禽方便,贈伊萱草,報我將離。
昨夜燈燼孤幃。嘆伯勞一世,未解雙飛。問離魂倩女,此去何依。芳苔鏟盡凌波跡,便杏花江店都非。再休想像,樓心乞巧,花下彈詞。
鏡背花寒,井眉瓶墜,玉煙搖曳空帷。嘆從今蕭寺,長掩秋扉。生前已當空花看,縱埋香、未是凄其。佛堂深閉,猧兒驚起,碎了琉璃。
臨水自結茅茨。記潑醅江面,曾照羅衣。甚青山似劍,不似蛾眉。無人解畫桃花面,祇秋棠淚臉同伊。斷腸詩句,斷腸花色,并作相思。
白纻烏紗不耐涼,
晚風吹月上莓墻。
舊書重讀添新味,
二尺檠邊夜正長。
飛宇壓城何處州,鷓鴣聲里翠嵐收。
云連謝尚游談渚,月滿坡翁得句樓。
天近每瞻文氣在,夜深如傍酒星游。
豪華滿地消磨易,賴有青山愜醉眸。
吾聞唐諸僧,往往多人杰。有攜至巖廊,可并夔稷契。偉哉寒山子,拾菜衣百結。其文似離騷,但自寫木葉。
往時陸荊門,自是天下雄。徒隸解散盡,何處尋樊翁。遂令一世士,默默逃虛空。至今大堤上,葉葉皆春風。
湖海椒觴十五星,
故園咫尺卻揚舲。
流年與日相將去,
歸夢兼愁總未醒。
臘鼓何如鼙鼓急,
閩船猶并越船停。
春來消息茫無據,
起把菱花仔細聽。
左顧余情到酒邊。湖山佳處亸吟鞭。嬰伊軟說嫩涼天。
風雨茜窗消寶篆,蕙蘭芳意托琴弦。憑君木石亦纏綿。
魯山更比吳山翠,路入青駝寺。亂峰怪石甃圍墻,墻里人家一半棗花香。
當初有個卿家燕,與汝天涯見。曉風殘月憶從前,不道因循過了十馀年。
頭陀事眾已多年,
華藏無衣可得傳。
劈面三拳仁義絕,
陳州人出許州門。
青陽二三月,柳青桃復紅。
車馬不相識,音落黃埃中。
日轉歸人外,
天移入畫中。
冕旒馀澤在,
驚蹕舊儀空。
卜宅三川繞,
方喪萬里通。
初寒石門路,
松檜颯悲風。
此路前聞七圣迷,
風霾終日暗天涯。
心如搖旆頭如葆,
卻羨枯桑了不知。
月光剛照蕊珠宮
對酒論文興正濃
楚水昨憐何遜至
吳宗遠愧陸機同
天連鄉國俱為客
地借山家幸有公
花雨坐深云洞閟
共看彩鳳下梧桐
青春桃李憶成均,
兩造高門劍水濱。
聞說軒車能我顧,
無端舊夢欲書紳。
十二欄干月色鮮,百花爛熳自逞妍。昭陽殿里妝初罷,喜道名王著意憐。
九王舊好漫相尋,椒室沉沉月色侵。宮監忽驚見故主,頻聞悲怨到更深。
元旦后王入廟門,深宮寂靜祀祅神??褚笙裎∪涣?,跪畢登盤裸體陳。
亭亭婉昵蕙蘭花,氈帳承恩莫謾誇。嚴詔忽頒俾骨醉,鐵牌前跪猶鞭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