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臺楊仲儒秀才如北
送君詩者悉豪雄,男子身窮道不窮。
為問何憑游海內,唯應所恃在胸中。
渡過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風多北風。
誰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貫長虹。
送君詩者悉豪雄,男子身窮道不窮。
為問何憑游海內,唯應所恃在胸中。
渡過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風多北風。
誰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貫長虹。
為你寫詩送行的都是豪杰英雄,男子漢即便身處困境但道義不會窮。想問你憑借什么游歷四海,只應是依靠胸中的才學。渡過淮水就到了河水,路途背離南風而多遇北風。誰能料到你這身著粗布衣服的人懷抱珠玉般的才華,如九霄夜月貫穿長虹般出眾。
豪雄:豪杰英雄。
身窮:身處困境。
道不窮:道義、才學不會匱乏。
褐衣:粗布衣服,指代平民。
珠璧:比喻才華。
九霄:天空極高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當時楊仲儒秀才準備北上游歷,作者為其送行并寫詩鼓勵。可能處于一個文人之間交流頻繁、重視才學和道義的社會環境。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楊仲儒秀才的才學和道義,鼓勵他憑借自身才華游歷四方。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在送別詩中展現出豪邁的風格,體現了對才學之士的推崇。
自君之出矣,
不復理殘妝。
思君如紡線,
一轉一抽長!
凜凜河南已百年,維公高行繼前賢。
早施絳帳崇師席,晚入金華侍講筵。
斯道未傳今逝矣,彼蒼難問竟茫然。
回思昨日論交地,不見牙簽列簡編。
相臣名德圣君稱,
子子孫孫合敬承。
百世衣冠如一日,
堂堂心事待傳燈。
竇圌山外隔仙蹤,明月關頭路幾重。
遙憶故人思故國,且從高躅躡高峰。
千尋飛棧天為盡,萬折危巒鳥不逢。
獨羨陶潛歸去早,一尊何處撫孤松。
相思一夜庭花發。窗前忽認生塵襪。
曉起艷寒妝。雪肌生暗香。
佳人纖手摘。手與花同色。
插鬢有誰宜。惟應潘玉兒。
春色沉酣,朵朵撩風香吐。翠條高架猩紅妒。迷蜂困蝶沾飛絮。簾籠晝永,霞彩含輕霧。
問金谷錦屏,如今何處。風流疑、合同仙侶。燕扶落瓣起晴空,使青樓人怨,昨夜風和雨。
游上西灣雜蛋船,蛋家齊唱濯纓篇。
一聲枻鼓來魚聽,幾陣榔鳴起鷺眠。
楊柳隔洲枝裊裊,桃花泛水色鮮妍。
屈原已往成終古,剩有遺音四海傳。
翩何青帝姍姍也,將近江南幾驛。婪尾深杯,換頭小令,冶習那能銷得。任他仙釋。算換民年光,也應沾臆。慵倚闌干側帽,不忍弄煙色。
差喜漸無人識。楞嚴才注罷,門庭寂。三徑苔鋪,一籬梅綻,相與從無疏密。鶴窺草閣,雀啄柴門,宜春休帖。愛煞溪痕,斜橋成小立。
絕嶪淩空一振衣,草眠兼傍石為扉。
罡風不作人間籟,仙馭如逢天外歸。
四面星芒手可拾,三更海氣日含暉。
蓬萊未隔當年夢,回首風塵愿已違。
云門露,猛如虎。
達磨師,不是祖。
豈不見鹽官老須彌為槌,虛空為鼓。
又不見禾山老解打鼓。
休莽鹵,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
命駕玉錦輪,舞轡仰徘徊。
朝游朱火宮,夕宴夜光池。
浮景清霞杪,八龍正參差。
我作無待游,有待輒見隨。
高會佳人寢,二待互是非。
有無非有定,待待各自歸。
廿載居南陬,如蟬不知雪。
西來為看山,茂賞欣同潔。
感公磊落姿,勵我俶儻節。
奇秀郁高文,區宇仰鴻哲。
妙智出天全,凈地無虧缺。
丘壑佇玄覽,禪藻資繁悅。
東征俄傾間,朝日輝巖列。
遙知盍簪處,雅奏唱方闋。
洛中舊游地,石滿古車轍。
樓臺煙雨中,佳景天然別。
文章俟洪爐,飲墨慚幽劣。
山勢南來遠,筆峰獨不群。
煙嵐晴露穎,草木碧成文。
人物千年秀,道源百世聞。
夕陽重回首,高望入寒云。
凋盡朱顏年少春,不堪柳下對離樽。劉郎已是無腸斷,更唱陽關惱客魂。
舊家明月醉歸時,夜靜朱樓歌折枝。只有杜娘真好事,樽前猶唱后山詞。
極天風鶴到澎湖,漫說炎州小一隅。
嶺海春深邊信急,臺城秋老大軍孤。
八閩地險今何恃,七道邊防敵不虞。
依舊嶼分三十六,義軍猶欲殺倭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