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悟老住明教禪院
道人匡廬來,籍籍傾眾耳。
規摹小軒中,坐穩得坎止。
慈云為誰出,法席應眾啟。
招提隠山腹,深浄端可喜。
夜禪余機鋒,文字入游戲。
會有化人來,伽陀開短紙。
道人匡廬來,籍籍傾眾耳。
規摹小軒中,坐穩得坎止。
慈云為誰出,法席應眾啟。
招提隠山腹,深浄端可喜。
夜禪余機鋒,文字入游戲。
會有化人來,伽陀開短紙。
道人從廬山而來,聲名遠揚眾人皆知。在小軒中規劃,安穩坐下順應命運。慈悲的云彩為誰出現,法席應眾人之請開啟。寺院隱藏在山腹之中,幽深清凈實在令人喜愛。夜間禪修之余施展機鋒,以文字為游戲。定會有化人前來,在短紙上寫下偈語。
道人:指悟老。匡廬:廬山。籍籍:形容聲名盛大。規摹:規劃。坎止:遇險而止,比喻順應自然。慈云: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云之廣被世界、眾生。法席:講經說法的座席。招提:寺院。機鋒:禪宗和尚用來啟發問題的隱語、比喻等。伽陀:即偈語,佛經中的唱詞。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在悟老前往明教禪院住持時,詩人為表達對悟老的祝賀與期許而作。當時佛教禪宗較為盛行,禪院是修行和交流佛法的重要場所。
這首詩主旨是送悟老住明教禪院,突出了悟老的聲名和禪院的清凈。其特點是充滿禪意,展現了禪修生活的韻味。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禪僧交往的文化現象。
野人亂后無歸處,
惟有尊前似故鄉。
昨夜流江水亭上,
五更酒醒月如霜。
句讀從朱老,經書本釋翁。
于藍青所出,他石玉堪攻。
文啟吾鄉秀,心知百代崇。
推尊非茍合,議論自難同。
名節道鄉峻,詞章淮海雄。
諸公交贊譽,此老定磨礱。
舊祀儒宮側,新祠佛寺東。
開山猶別子,傳缽許宗風。
俎豆干戈后,詩書煨燼中。
千年期勿壞,印印此心通。
八月十八錢塘潮,浙翁聲價潑天高。
盡教四海弄潮手,徹底窮淵輥一遭。
重揀擇,不辭勞,
要透龍門繼鳳毛。
忽然收卷還源去,
萬古曹溪風怒號。
舊游曾記榼殽蔬,屈指重來十載馀。
珠樹玉梅春似昔,野情僧面老猶初。
畫楣文墨皆陳跡,青草蛟螭總漫墟。
莫笑隨緣西竺語,一茶清世有誰如。
伯氏勛名永,
繇公左右然。
賢碑求帝篆,
行錄廣時傳。
馀范光門法,
遺文粲史編。
欲知天報厚,
五福賜君全。
千山已作邊墻。
長城更與天長。
一望教人斷腸。
紫荊關外,
茫茫只有牛羊。
翩翩誰家子
玉勒青驄馬
經過大道旁
鮮服都而冶
杯酒矜豪雄
顏色輕相假
而我獨閒居
閉戶寒窗下
西風無地不傷秋,
諼草翻階不療愁。
欲籍鱗鴻通尺素,
可能今夕見靈修。
江東遺老嘆凋零,
又見華陽墮曉星。
剩有銀鉤千萬本,
堪齊石鼓十三經。
白頭供奉非蕉夢,
黃卷攜將付鯉庭。
太息虛舟木已拱,
不留知己為君銘。
故山一別十三春,猶有從游載酒人。佳日池亭儼圖畫,昔年童冠盡纓紳。縱觀寒木須時棟,暫對清尊遠世塵。勝集金元遺跡在,如斯風義定誰倫?
地潤礎流水
氣蒸人脫裘
前知暴雨至
孰解老農憂
三日斷行路
束薪無處求
床頭周易在
且復送悠悠
倏忽韶光第九旬,
無花何處覓殘春。
長繩萬尺非難具,
誰與天邊絆日輪。
飛蓋云隨畫舫還,不須童稚候柴關。
南州舊隱文章顯,中世高風富貴閒。
松竹未交秋節后,桑榆猶在午陰間。
年芳正好故人去,一曲清湖繞碧山。
云靜長空碧。照中天、山河弄影,樓臺增色。午夜漏沉庭院靜,萬籟無聲寂寂。獨許伴、騷人詞客。澹到襟懷心共朗,抽吟箋、光燦生花筆。宵景好,詩囊闊。
月圓難補人間缺。反牽他、閨情旅夢,傷離惜別。一樣清輝同賞玩,各有悲歡胸臆。問幾見、當頭皓魄。且把閑愁收拾起,快安排、小飲壺觴列。斟舊釀,醉今夕。
翩翩五陵兒,藉綺冠華簪。
常懷雙寶劍,詎惜千黃金。
馳馬章臺下,紅塵不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