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沙、土等物體蓋住。
2.
動詞
隱藏,使不顯露。
3.
動詞
特指土葬。
1.
藏于土中或其他細碎物體之中。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乃與巴姬埋璧於大室之庭。
2.出自《論衡·福虛》埋一蛇,獲二福,如埋十蛇,得幾佑乎?
3.出自《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當憂復被冰雪埋,汲汲來窺誡遲緩。
4.出自《儒林外史》做了一壇酒,埋在那邊第七進房子后一間小屋里……而今埋在地下足足有九年零七月了。
2.
古代祭祀山林之稱。
1.出自《周禮·春官·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澤
3.
埋葬。
1.出自《國語·吳語》王縊,申亥負王以歸,而土埋之其室。
2.出自《釋名·釋喪制》葬不如禮曰埋。
3.出自《紅樓夢》薛家有的是錢,老爺斷一千也可,五百也可,與馮家作燒埋之費。
4.
掩蓋,遮蔽。
1.出自《寄王逢原》詩北風吹云埋九垓,草木零落空池臺。
2.出自《金瓶梅詞話》景陽崗頭風正狂,萬里陰云埋日光。
5.
低,低下去。
1.出自《將軍集·幽靈》然而誰把我的腳抓住了。我吃驚地埋下頭看,一個人在下面。
2.出自《闖關》左嘉嘆息著,把眼埋下去。
6.
猶暮或末。參見“埋年”、“埋暮”。
1.出自《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埋年女人似癲婆,新年女人似姣婆。
2.出自《娼婦自悲賦》序泣蕙草之飄落,憐佳人之埋暮。
7.
引申為隱藏。
1.出自《三國演義》若是吾用兵之時,預先要在這里埋下一軍,如之奈何?
2.出自《東方》但這種痛楚都默默地化為對敵人的仇恨,深深地埋入心底。
1.蟠曲俯伏。
1.古劍名。即魚腸劍。
1.謂根腳盤曲深固。
2.指盤曲的根。
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字元敬,山東登州(今蓬萊)人。將門出身。嘉靖后期,被調至浙東防倭。他招募義烏農民礦工,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戰斗力強的軍隊,人稱戚家軍”。在臺州(今浙江臨海)一帶九戰九捷,全殲倭寇◇又入福建、廣東與抗倭名將俞大猷配合,消滅盤踞在福建的倭寇主力,解除東南沿海倭患。1567年奉調至薊州,在鎮十六年,修筑長城,加強戰備。著有《紀效新書》等。
1.貴戚之家。
2.親戚家。
1.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領導的軍隊。主要由浙東一帶的農民﹑礦夫組成。通過嚴格訓練,掌握"鴛鴦陣"等戰術,長短兵器配合作戰,在抗倭戰爭中發揮很大威力。
1.煩惱。《莊子.盜跖》"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成玄英疏"戚醮﹐煩惱也。"一說憔悴貌。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戚醮﹐顦顇也。"
1.憂傷嗟嘆。
1.親戚故舊。
1.親眷。
1.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
2.借指外戚。
3.泛指親戚鄰里。
1.猶戚容。
1.外戚中的妖孽。
1.相親貌。
2.憂懼貌;憂傷貌。
3.心動貌。
4.低語聲。
1.見"戚嗟"。
1.悲切。
1.警惕貌。
2.憂傷貌。
3.親近貌。
1.憂傷的容色。
1.蟾蜍的別名。
2.駝背。以蟾蜍四足據地,無頸。不能仰視,故喻。
3.比喻諂諛獻媚的人。
4.俳優。
1.外戚小子。
1.疾速。
1.猶戚里。
1.憂愁與歡樂。
1.猶休戚。憂愁和歡樂;禍福。
1.憂戚的言詞。
1.猶戚容。憂傷的容顏。
1.古兵器。即斧鉞。
1.親戚情誼。
1.憂傷的心情。
1.近裔。
1.皇室宗親。
1.亦作"戚媋"。
2.姻親。
1.憂傷。
1.親戚朋友。
1.親黨的援助。
1.斧和鉞。
1.外戚的旁支。
1.親屬;親戚。
1.親族,外戚。
1.見"萋斐"。
1.花紋錯雜貌。語本《詩.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孔穎達疏"《論語》云'斐然成章。'是斐為文章之貌,萋與斐同類而云成錦,故為文章相錯也。"后因以"萋斐"比喻讒言。
1.草名。青葙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青葙》。
1.指讒言中傷。
1.語本《詩.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后因以"萋錦"比喻讒言。
1.草木盛貌。
2.凄涼而凝。
①形容草木茂盛芳草萋┹攏綠林萋萋。②形容云盛的樣子萋萋巫峽云。
1.草木茂密貌。
1.蔭蔽;深密。
1.盛貌。
1.茂密;蔭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