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線。
2.
副詞
一條一條,詳詳細細。
3.
量詞
量詞。用于細絲狀的東西。
1.
線。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
2.出自《后漢書·王符傳》或斷截眾縷,繞帶手腕。
3.出自《金樓子·立言下》先針而后縷,可以成帷蓋;先縷而后針,不可以成衣服。
4.出自《天仙子》詞三月柳枝柔似縷,落絮倦,飛還戀樹。
5.出自《淞濱瑣話·倪幼蓉》袖出紅綠縷各一,符三道,囑女於其人來時,系於其發。
2.
泛指細而長的東西,線狀物。
1.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
2.出自《漁家傲》詞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3.出自《鷓鴣天·送梁汾南還時方為題小影》詞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4.出自《〈吶喊〉自序》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
3.
帛。
1.出自《管子·侈靡》朝縷綿,明輕財而重名。
4.
詳細;詳盡。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雖有心略辭給,固未能縷形其所由然也。
2.出自《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若於小小宜適,私行不足,皆宜闊略,不足縷責。
3.出自《聞見后錄》誣脅臣鄰,何足縷道。
4.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惟文章亦然,雖縷判條分,理密不如學術,而人生誠理,直籠其辭句中,使聞其聲者,靈府朗然,與人生即會。
5.
疏通,分流。
1.出自《宋史·河渠志三》然東西未有堤岸,若漲水稍大,必披灘漫出,則平流在北京、恩州界,為害愈甚。乞塞梁村口,縷張包口,開青豐口以東雞爪河,分殺水勢。
6.
切成細絲;抽成細絲。
1.出自《鶴林玉露·補遺》一日,令其作包子,〔妾〕辭以不能。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作包子?”對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絲者也。”
2.出自《生死場》金枝的心總是悸動著,時間像蜘蛛縷著絲線那樣綿長;心境壞到極點。
7.
一種刺繡方法。
1.出自《論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2.出自《晉書·四夷傳·大秦》能刺金縷繡及織錦縷罽。
3.出自《于飛樂令》詞蜀紅衫,雙繡蝶,裙縷鶼鶼。
8.
連續不斷。
1.出自《有酒》詩濟涓涓而縷貫,將奈何兮萬里之渾黃。
2.出自《奉旨迎母就養謝遣官郊勞疏》母氏幸存,亦逼桑榆之景,每欲就帝都而侍養,庶幾竊天祿以延齡,抱此縷情;憚于??瀆。
9.
量詞。多用于細而長的事物。
1.出自《長安遇馮著》詩久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2.出自《山田久欲拆》詩霍霍反照中,散絲魚幾縷。
3.出自《清江引·即景》曲垂楊柳絲千萬縷,惹得閑情緒。
4.出自《紅樓夢》〔寶玉〕走至窗前,覺得一縷幽香,從碧紗窗中暗暗透出。
10.
通“褸”。衣破。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2.出自《沈元誠墓志銘》夫士,毀檐隈巷,敗衣縷褐耳。
3.出自《梁制觀世音像歌》年深色黯質未改,但是斑駁非縷襤。
1.執政。
2.指所擔負的職責﹑政事。
1.擔任官職;擔任職務。
2.任命官職。
3.稱職,盡職。
1.謂稱職的宰相。
1.語出《易.擊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指負載沉重而能行達遠方。《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后漢書.輿服志上》"輿輪相乘,流運罔極,任重致遠,天下獲其利。"后用以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宏偉的業績。
1.信用托付。
1.方言。隨他使用。
1.漢代制定的子弟因父兄保任為郎的法令。
1.任性放縱。
1.縫紉。
1.軟索做的絆子。
1.指包著供演出用的服裝和道具等的布包。
1.謂飲酒。
2.謂以流質或軟和的食物充饑。
1.比喻沒主見,不堅定。
1.指春天草木的嫩綠色。
1.即屏風。
1.便轎。
1.輕緩的步子。
1.沒配頭盔﹑鎧甲的戰袍。
2.猶軟磨。
1.形容聲音柔和而略帶顫動。
1.亦作"軟車"。載喪車。
2.即軟輪車。
1.飛揚的塵土。指都市的繁華熱鬧。
1.謂繁華的景象。
1.古代官員戴的一種頭巾。
1.見"軟揣揣"。
1.猶軟弱。
1.謂文火煮飯。
1.軟弱無力地下垂的樣子。
1.疲軟脆弱。
1.見"軟剌答"。
1.見"軟殼雞蛋"。
1.見"軟刀子"。
1.一種用柔軟物料做成的墊子。
1.謂態度溫和而實際上不隨和。
1.比喻婉轉地拒絕或諷刺指責。
1.形容十分軟弱。
1.形容十分柔軟。
1.形容松軟而有彈性。
1.質地柔軟,光澤很強的緞紋絲織物。多用來做服裝﹑被面﹑刺繡用料和裝飾品等。
1.無力貌。
1.腭的后部,是由結締組織和肌肉構成的。
1.木耳的一種。木耳中生于桑樹的叫桑耳。桑耳中又有軟耳﹑硬菰之別,其藥用功性則一。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木耳》。
1.見"軟輿"。
1.柔軟肥美。
1.和風。
1.用油脂或凡士林等和藥物混合成的半固體的外用藥物,如硫磺軟膏﹑青霉素軟膏等。
1.見"軟功"。
1.亦稱"軟翁鞋"。
2.長筒皮靴。
1.亦作"軟工"。
2.與強硬手段相對的一種對付策略。
1.方言。綿軟,不硬實。
1.指柔軟的身體。
2.人或脊椎動物體內的一種結締組織。在胚胎時期,人的大部分骨骼是由軟骨組成的。成年人的身體上只有鼻尖﹑外耳﹑肋骨的尖端﹑椎骨的連接面等處有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