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洛河,水名,在陜西省。
2.
名詞
洛河,水名,發源于陜西省南部,流至河南省西部入黃河,古都洛陽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古作“雒”。
3.
名詞
姓。
1.
“洜”的今字。
2.
周都邑名。戰國秦襄王時改稱洛陽縣。后亦作洛陽的簡稱。
1.出自《書·召誥》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
2.出自《送惠師》詩尋嵩方抵洛,歷華遂之秦。
3.出自《吹網錄·韋津誤書死》密敗,復歸洛。
3.
春秋時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赤狄的一部分。
1.出自《國語·鄭語》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
4.
竭,干涸。參見“洛澤”。
1.出自《楚辭·王逸〈九思·憫上〉》霜雪兮漼溰,冰凍兮洛澤。
2.出自《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赫赫韋門,祁祁騫騫。蹙蓄峻峙,洛澤清源。
5.
《洛書》的省稱。
1.出自《文心雕龍·原道》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
6.
通“露”。露水。
1.出自《老子·道經》天地相谷,以俞甘洛。
2.出自《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臣聞甘洛降,時雨至,禾谷豐盈。
7.
通“賂”。贈送。
1.出自《戰國縱橫家書·公仲倗謂韓王章》馬王堆漢墓帛書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若因張儀而和于秦,洛之以一名縣,與之南伐楚,此以一為二之計也。
8.
見“洛洛”。水或其他液體流下貌。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爰有淫水,其清洛洛。
2.出自《敦煌變文集·韓朋賦》三鳥并飛,兩鳥相搏,一鳥頭破齒落,毛下紛紛,血流洛洛。
3.出自《讀〈山海經〉》詩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瑤流。
9.
通“絡”。連絡。參見“洛誦”。
1.出自《莊子·大宗師》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
2.出自《久不作詩喜仲兄遷鄰居因成長句》兒曹亦可樂,洛誦聲洋洋。
3.出自《卍齋瑣錄·己錄》今人書札多用“洛誦”字。本《莊子》“洛誦之子,聞之瞻明。”洛、絡通。呂注:“謂綿絡貫穿而誦之。”又《春秋說·題辭》云:“洛之為言繹也,言水繹繹有光輝也,故字又從水,作洛亦通。”
10.
通“落”。參見“洛薄”。落魄。窮困失意。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下》新都哀侯小被病,功顯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
11.
姓。明有洛忠。見《明史·貴州土司傳·平越》。
1.出自《古今姓氏書辯證?鐸韻》洛,后魏有宦官洛齊,又南涼后軍洛肱。
12.
指洛水。
1.出自《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2.出自《文心雕龍·正緯》榮河溫洛,是孕圖緯。
3.出自《櫝記·卜筮》世傳洛以書呈,禹有龜文之瑞,而附會其說,謂禹始作龜。
1.僅能及肩的矮墻。語出《論語.子張》"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
1.承擔;敢任。
1.古時年幼者事年長者之禮。并行時斜出其左右而稍后。《禮記.曲禮上》"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鄭玄注"肩隨者﹐與之并行差退。"后遂用作忝在同列,得以追隨于后之意。
2.猶追隨。
3.跟上﹐比得上。
1.本為挑擔﹐亦借指工役。
①肩膀上~的擔子不輕。②〈方〉肩膀兩個~不一般高。
1.傳說中的神名。
1.氣喘。謂呼吸困難﹐抬肩以助呼吸。
1.肩旁。指肩旁的坐位。
1.猶項背。常喻前人的事紀聲望。
1.見"肩輿"。
1.亦作"肩辺"。亦作"肩舁"。
2.轎子。
3.抬著轎子。謂乘坐轎子。
軍人或某些部門的工作人員佩帶在制服的兩肩上用來表示行業、級別等的標志。
1.肩膀。引申為責任。
1.艱難痛苦;艱難困苦。
1.險境。
1.猶艱苦。
1.亦作"艱厄"。亦作"艱厄"。
2.困乏;困苦。
3.艱險;危難。
1.困乏。
1.困厄。
1.喪服。
1.阻難。
2.艱難險阻。
1.謂崎嶇展轉,歷盡艱險。
1.晦澀怪異。
1.猶阻隔。
1.艱深晦澀。
1.艱難禍患。
1.艱難危急。
2.困難。
1.指親喪。
2.困苦,危難。
3.猶艱詰。晦澀曲折。
1.艱難時世;亂世。
1.行走困難不便。
1.晦澀曲折。
1.艱難窮困。
1.謂喪親之痛。
1.困難而繁重。
1.貧困。
艱難困苦~奮斗 ㄧ環境~ㄧ~的歲月 ㄧ~的工作。
1.不怕艱難困苦,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
1.吃苦耐勞,勤儉樸實。
1.謂親喪。親亡為慘痛之事,故稱。
1.艱難困苦。
困難行動~ㄧ生活~ㄧ不畏~險阻。
1.生活困苦,難以自立。竭蹶,力竭顛仆。喻生活難以維持。
1.處境困難,生活艱苦。
1.艱辛勞苦。
(道理、文詞)深奧難懂文字~ㄧ~的哲理 。
1.艱難。
1.《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孔傳"艱,難也。眾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后以"艱鮮"指食物匱乏。
困難和危險不避~ㄧ路途~。
1.謂遭逢艱危而能守正不移。
1.同"艱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