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作物。
2.
名詞
田埂,田地分界的略微高起的窄路。
3.
名詞
形狀像壟的東西。
4.
名詞
(Lǒng)姓。
5.
見“壟斷”。操縱市場,把持權柄,獨占利益。
1.
亦作“壠”。
2.
高丘;高地。參見“壟斷”。
1.出自《抱樸子·勤求》夫搜尋仞之壟,求干天之木,漉牛跡之中,索吞舟之鱗,用日雖久,安能得乎。
3.
田埂,田間稍稍高起的小路。
1.出自《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
2.出自《雉朝飛操》二月雉朝飛,橫行傍垅歸。
4.
成行種植農作物的土埂。
1.出自《答顏延年》詩麥垅多秀色,楊園流好音。
2.出自《河中府連理木頌》殊本連理之柯,同榮異壟之禾。
3.出自《和孫端叟寺丞農具·樓種》詩手持高斗柄,觜瀉三犁垅。
4.出自《協作》青壯年向地里運糞,老年人趕著牛打地瓜壟。
5.
像壟的東西。
1.出自《留青日札·蚶》其小者名瓦同子,言形如瓦壟也。
2.出自如:瓦壟。
6.
地積單位。
1.出自《論當州朝邑等三縣代納夏陽韓城兩縣率錢狀·當州麻稅》右當州從前稅麻地七十五頃六十七畝四壟,每年計麻一萬一千八百七十四兩,充州司諸色公用。
2.出自《暴風驟雨》咱家祖祖輩輩沒有一壟地。
7.
通“隴”。
1.出自《登垅》詩垅頭遠行客,垅上分流水。
8.
墳墓。
1.出自《禮記·曲禮上》適墓不登壟。
2.出自《祭全義縣伏波廟文》豈獨文宣之陵不生刺草,更若武侯之壟仍有深松。
3.出自《〈小螺庵病榻憶語〉跋》余思婦之賢……命德埏以禮迎栗主歸,并其柩殯諸先壟。
1.謂加壓力使氣進入球或輪胎內。
2.比喻鼓動。
1.打諢。
清代男子通行的請安禮。行禮時右手下垂,左膝前屈,右膝后彎,上體略前傾。
1.采礦﹑開隧道等爆破工程中,以錘擊釬子,在巖石上或土中鑿孔。
1.謂驢﹑馬前蹄跌倒或幾乎跌倒。
1.行軍或集體出行時先派人到將要停留或到達的地點去辦理食宿等事務。
1.擲錢游戲。
2.無賴代人挨打所索取的報酬。
3.制造首飾的工錢。
4.舊時賣藝人向觀眾收錢。
1.發射槍彈。
1.搶劫。
1.獻殷勤。
1.做雜務勞動。
1.帶有親昵或誘惑的相互嘲弄。多指男女調情。
1.宋元時軍隊請領軍糧之稱。
1.相傳范仲淹鎮鄱陽時,有一書生來獻詩,自稱是世上最貧寒的人。當時風行歐陽詢的字,他的《薦福碑》很值錢。范想給書生拓一千本,紙墨都已備好。不料前一天夜里,碑被雷擊碎。事見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二◇因以"打窮碑"比喻文士時運不佳。
1.泛指現今各種用手打的球類運動。通常指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1.猶打趣。
捉弄取笑;拿別人開玩笑調皮的人們圍上來,七嘴八舌打趣他。
1.謂教師批閱學生的描紅或作文,對寫得好的即在旁畫上圓圈。
2.畫人物時勾出臉部。
3.兜圈子。
1.練拳術。
1.打鼾。
1.干擾;擾亂。
2.受人招待或請人幫助時表示謝意之詞。謂給別人帶來了麻煩。
1.打得火熱。謂男女熱烈相好。
1.見"打灰堆"。
1.放手不管。
1.猶拆散。
2.謂把成套或成包的物件分散。
3.舊謂祭奠后把供品分與眾人。也稱散福。
1.掃除;清理。
1.打死。
2.抹殺;扼殺。
1.上山打獵。
1.謂給別人扇扇子。
1.吹口哨。
1.比喻做事把握住關鍵,才易于制勝。
1.猶言沒有什么要緊。
1.猶言有什么要緊。
1.清代對嫩江流域及大小興安嶺一帶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錫伯﹑赫哲諸漁獵民族的總稱。由滿語"布特哈"(意為"虞獵")引申而來。康熙中于其地設布特哈總管治理之,吉林有"打牲烏拉總管"。
1.丟失,遺失。
1.宋代刑法從輕發落的杖數◇亦泛稱責打。宋太祖始定折杖之制,凡徒刑五,最輕為徒一年,脊杖十三;又杖刑五,最輕為杖六十,臀杖十三。參閱《宋史.刑法志一》。
1.謂鳥獸到窩外尋找食物。
2.用藥物幫助消化或使腸胃里停滯的東西排出體外。
1.說行幫使用的隱語。
1.簽訂誓約。
1.指精于技擊﹑勇敢善戰的人。
2.邪惡勢力豢養的用以直接欺壓人民群眾的爪牙。
1.見"打手勢"。
1.亦作"打手式"。
2.用手作出姿勢,以代替或輔助語言表達意思。
1.按上指紋。
1.收拾,準備。
1.形容禮物微薄。
1.打瞌睡;睡覺。
1.附和別人的言語,沒有自己的主見。
1.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1.見"打死虎"。
1.方言。甜高粱。上海俗稱甜蘆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