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
2.
名詞
山脈。
3.
名詞
特指大庾嶺等五嶺。
4.
名詞
(Lǐng)姓。
1.
亦作“阾”。
2.
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亦泛指山峰。
1.出自《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2.出自《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群仙長嘆驚此物,千崖萬嶺相縈郁。
3.出自《臥游錄》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之,箕距相對。
4.出自《三國演義》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
3.
相連的山。
1.出自《魯靈光殿賦》崇墉岡連以嶺屬,朱闕巖巖而雙立。
2.出自《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
3.出自《山水純全集·論山》洪谷子云:“尖者曰峰,平者曰陵,圓者曰巒,相連者曰嶺。”
4.出自《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
高大的山脈。
1.出自《漢書?西域傳上》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2.出自如:蔥嶺、秦嶺、興安嶺。
5.
特指五嶺。
1.出自《史記·南越列傳》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
2.出自《送鄭尚書序》嶺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隸嶺南節度府。
3.出自《老學庵筆記》紹圣中,謫元佑大臣過嶺。
6.
山道。
1.出自《說文·山部新附》嶺,山道也。
2.出自《登上戍石鼓山》日末澗增波,云生嶺逾疊。
1.亦作"雨蓬"。
2.船上用以遮雨的艙篷。借指有艙篷的船。
3.遮雨的篷蓋。
1.方言。防雨的斗篷。
1.遮雨護窗的木板。
1.指男女歡會。
1.雨后的瀑布。
1.司雨之神。
1.雨從當月下旬連續下至下月上旬﹐稱"雨騎月"。
1.潮濕的空氣﹔水氣。
1.淚下如雨。語本《詩.邶風.燕燕》﹕"瞻望勿及﹐泣涕如雨。"
2.猶雨淋。
1.淚下如雨﹐愁多如云。形容憂愁深重。
1.綠茶的一種。用谷雨前采摘的細嫩芽尖制成﹐故名。
1.同"雨媚云嬌"。
1.某個地區降雨的情況。
美國故事片。米高梅、聯美影片公司1989年聯合攝制。莫羅編劇,雷文森導演,達斯汀·霍夫曼、湯姆·克魯斯主演。拍賣行經紀人查禮偕女友去辛辛那提一家療養院尋找從未謀面的哥哥尼蒙,一心想謀取遺產。尼蒙患自閉癥,脾氣固執,看似白癡,卻對數字有驚人記憶力。在一段時間的交往中查禮對善良的哥哥產生了深深的骨肉之情。
一日中有雨、毛毛雨、陣雨、雨夾雪、陣性雨夾雪,其中的任一種或幾種現象出現,該日為雨日”。一般按月或年統計。
1.雨水浸漬。語出《易.夬》﹕"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引申為教化潤澤。
1.語出《易.說卦》﹕"雨以潤之。"后因以"雨潤"指雨水。
2.指滋潤。
3.謂細雨蒙蒙。
1.比喻男女情好。
1.防雨的傘。一般用油紙﹑油布或塑料布等做成。
1.雨水普降。
2.如雨布散。眾多貌。
3.比喻朋友離散。
4.指男女歡會已畢。
5.謂雨過天晴。
1.比喻離散。
1.比喻離散。
1.指雨后轉晴。
2.比喻親朋離散。
3.指男女歡會已畢。
1.雨中的景色。
2.天欲下雨的景象。
1.箭發如雨。
1.古代傳說中司雨的神。
2.用以指雨。
3.檉柳的別稱。
1.古代神話中的國名。
1.比喻施澤廣泛而平均。
1.見"雨濕"。
1.即雨花石。
1.如雨之箭。
1.雨降下時的大小﹑速度。
1.比喻某種現象已經消失。
1.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歷二月十九日前后。
2.雨。
1.把檐溝里的水引到地面的豎管﹐多用鐵皮等制成。也叫水落管。
1.道路兩側宣泄雨水的豁口﹐直通下水道﹐用鐵箅子覆蓋著。
1.謂風雨來得均勻及時﹐適合農事。
1.細雨微風。多指春景。
1.形容淚流如雨。
1.見"雨臥風餐"。
1.用蓑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
1.防雨用的蓑衣笠帽﹐為漁夫的衣飾。亦借指漁夫。
1.指男女情事。
1.猶客堂。
1.落淚。
2.流涕。
散文集。周作人作。1925年發表。收雜文、隨筆五十二篇。大多以談茶、養鳥、賞花為題材,表現作者對閑適生活的情趣,其中也有部分以批評社會為主題。技巧圓熟,行文自然明快,代表了作者早期散文的風格。
1.世尊將說《法華經》入三昧之時﹐天雨四種之花。見《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及《佛說阿彌陀經》◇用以稱自然現象的變幻。
1.連成條狀的雨點。形容雨下得急下得大。
1.雨中的柳條﹐煙霧中的柳葉。形容凄迷的景色。
2.喻情意的纏綿。
1.開始降落的雨﹐雨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