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遙遠。參見“遼遠”。
1.出自《文選·嵇康〈琴賦〉》閑遼故音庳,弦長故徽鳴。
2.出自《瀧吏》詩嶺南大抵同,官去道苦遼。
3.出自《〈玉合記〉題詞》生故修窈,其音若絲,遼徹青云,莫不言好。
2.
開闊;遠大。
1.出自《截樹》詩開懷東南望,目遠心遼然。
2.出自《少年中國之說》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3.
久遠。
1.出自《詠懷》人生樂長久,百年自言遼。
2.出自《詛楚文》詩遼哉千載后,發我一笑粲。
4.
疏遠。
1.出自《抱樸子·交際》凡此數者,皆世所好,莫不眈之,而余悉闕焉,故親交所以尤遼也。
5.
差距大;懸殊。
1.出自《唐國史補》陸長源以舊德為宣武軍行軍司馬,韓愈為巡官,同在使幕,或譏其年輩相遼。
2.出自《黃甘陸吉傳》雖美惡之相遼,嗜好之不齊,亦焉可勝道哉。
3.出自《外論二》而早暮遲速又非大相遼也,遠者五六年,近者三四年,其尤近者或在朝夕耳。
6.
朝代名。公元916年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創建,在我國北部。初名契丹,947年改稱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再改稱遼,1125年為金所滅。
1.出自《賀呂相公兼樞密啟》然德有重儆,運無常安,遼種寒盟,羌酋盜塞,保障四鄙,未使窮追。
2.出自《宋史·田重進傳》三年,率師入遼境,攻下岐溝關。
3.出自《錢塘遺事·夾攻遼金》一旦從女真之請,議夾攻遼,高麗嘗遣使尋醫托其言以勸中國矣。
7.
區域名。指遼東或遼西。
1.出自《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遼土之不壞,實度是賴。
2.出自《舊唐書·許敬宗傳》太宗大破遼賊於駐蹕山。
3.出自《野獲編·兵部·梅客生司馬》朝廷大震,乃上疏力薦遼帥李如松往討。
8.
遼河的簡稱。
1.出自《水經注·大遼水》《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注於遼。
2.出自《舊唐書·張儉傳》儉因進兵渡遼。
9.
遼寧省的簡稱。
10.
通“僚”。
1.出自《隸釋·漢沛相楊統碑》朝廷愍惜,百遼嘆傷。
1928年6月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后,其子張學良任東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與南京國民政府商談東北易幟,實現中國統一。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張作相、萬福麟等發表通電,實行易幟,服從國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張學良為主席的東北政務委員會。
1.猶東及。
2.謂傳播到東方。
1.同"東逃西竄"。
1.同"東奔西走"。
1.同"東逃西竄"。
1.謂各奔東西,互不相關。
1.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
1.謂到處奔波。
1.東部邊境。
2.指東部僻遠地方。
1.室東側的墻壁下。
2.指東壁上。
3.指東隔壁的房屋。
4.東邊。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門之東,故稱。 6.《晉書.天文志上》"東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圖書之秘府也。"因以稱皇宮藏書之所。
1.聽而生愁,怕聽。
1.悲痛。
1.憂懼。
1.比喻憂愁的神態。
1.愁苦的境界。
1.心里憂愁。
2.憂愁之心。
1.悲愁辛酸。
憂愁的思緒莫將愁緒比飛花,花有數,愁無數|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1.慘淡的煙波。詩人以其易于勾起愁思故稱。
1.猶愁容。
1.指艷麗而帶愁容。
2.指略顯凋謝的花朵。
1.詞牌名。即《春光好》。詳"春光好"。
1.詞牌名。即《春光好》。詳"春光好"。
1.憂愁抑郁。
1.猶陰霾。
1.哀吟。
1.憂傷困怠。
1.憂愁。
1.使我發愁。《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王逸注"予,屈原自謂也。"一說猶憂愁。姜亮夫校注"予,諸家以為吾之借字,實不辭。予者,?之借字,《說文》?,憂也。"按,后人皆用王注義。
1.憂傷貌。
1.憂愁怨恨。
1.謂窮困而悲愁。
1.謂色彩慘淡,望之易于引發愁思的煙云。
2.比喻憂郁的神色。
1.形容令人愁悶凄慘的景象。
1.猶愁城。
1.憂懼。
1.憂嘆。
1.含憂默坐。
1.多而重復。
1.稠密重疊;密密層層。
1.一種寄生在稠木上的傘狀菌類﹐可食。
1.方言。汁濃貌。
1.濃厚貌。
兩個或兩個以上碳環或雜環以共有環邊而形成的多環有機化合物。如萘、蒽醌、茜素等。
1.猶稠眾。
1.稠密。
1.方言。濃厚貌。
1.密林。
數量多密度大。與稀疏”相對人口稠密。
1.木材的一種。性能不易開裂﹐彈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