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聨”。亦作“聫”。
2.
連接。按,《說文·耳部》:“聯,連也?!倍斡癫米ⅲ骸爸苋擞寐撟?,漢人用連字,古今字也。”
1.出自《西京賦》朝堂承南,溫調延北,西有玉臺,聯以昆德。
2.出自《贈太傅董公行狀》嘉瓜同蒂聯實。
3.出自《桯史·快目樓題詩》八月書空雁字聯,岳陽樓上俯晴川。
4.出自《游吳興山水清遠圖記》衡視則散布不屬,從視則聯若鱗比。
5.出自《老張的哲學》他們的幽深的心香,縱隔著三千世界,好像終久可以聯成一線,浮在情天愛海之中。
3.
聯合;聯系。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聯兄弟,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
2.出自《漢書·趙充國傳》臣恐羌變未止此,且復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為之備。
3.出自《郡齋獨酌》詩我曰天子圣,晉公提紀綱,聯兵數十萬,附海正誅滄。
4.出自《洪波曲》你不要太認真,以為我們認真在聯共!
5.出自《李家莊的變遷》我們出去一直跑到天黑,沒有跟日軍聯上。
4.
特指官府協同處理事務。
1.出自《周禮·天官·太宰》三曰官聯,以會官治。
5.
謂職司通連的官府或同等的官職。
1.出自《賀鄆州邵資政改侍郎啟》乃升宗伯之聯,居貳卿曹之重。
2.出自《陳運使》將登禁密之聯,尚借澄清之路。
6.
鉤聯,編聯。
1.出自《七諫·沉江》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2.出自《庭楸》詩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間,各有藤繞之,上各相鉤聯。
3.出自《云麓漫鈔》紹興末,宿直中官以小竹編聯,籠以衣,畫風云鷺絲作枕屏,一時無名,號曰畫絲。
4.出自《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穿了一件新聯就的潔白湖綢道袍,趕出北門下船。
7.
指文字的組合。參見“聯句”、“聯辭”。
1.出自《變法通議·論幼學》西人於識字以后,即有文法專書,若何聯數字而成句,若何綴數句而成筆,深淺先后,條理秩然。
8.
詩、文每兩句為一聯。多為對偶的詞句。
1.出自《夢溪筆談·故事一》楊大年久為學士,家貧,請外,表辭千余言,其間兩聯曰:“虛忝甘泉之從臣,終作莫敖之餒鬼。從者之病莫興,方朔之饑欲死?!?/p>
2.出自《螢雪叢說》王勃作《滕王閣序》,中間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世率以為警聯。
3.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索觀詩稿,有僅一聯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
9.
特指對聯。
1.出自《郎潛紀聞》昔陶靖節自作挽歌,余亦自題一聯曰:“浮沈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p>
2.出自《晉人麈詩話·關侯祠聯》為關侯祠作聯,鮮不以淋漓悲壯為尚。
3.出自《母親》只見滿堂屋都為挽聯裱白了,一直到天井的兩廂,到側廳、前廳也全是白布的、白綾的聯和幛。
4.出自如:門聯,春聯等。
10.
量詞。對;雙。
1.出自《進雙雞等狀》同州防御使進烏鶻并雙鷂共四聯。
2.出自《酉陽雜俎·肉攫部》獲白兔鷹一聯,不知所得之處。
3.出自《茶香室叢鈔·鷹以聯計》唐則天初,京兆人季全聞,性好殺戮,常養鷹鷂數十聯,是唐時畜鷹以聯計,殆以一雙為一聯乎?
11.
古代戶口編制及地方行政區域的名稱。
1.出自《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
2.出自《中論·民數》迨及亂君之為政也,戶口漏於國版,夫家脫於聯、伍。
12.
指若干人組成的一個集體。
1.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中國教育會之回憶》學社既由退學風潮而產生,故學生極端自由,內部組織分全部學生為若干聯,每聯約二三十人,聽學生自行加入某聯,公舉一聯長。
1.道教指五臟之氣。
1.晉陸翙《鄴中記》"石季龍與皇后在觀上,為詔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既銜詔,侍人放數百丈緋繩,轆轤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畫,腳皆用金。"后因以"五色詔"指詔書。
1.中醫據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以診斷疾病。參見"五色"。
1.指墨﹑劓﹑剕﹑宮﹑大辟五刑。
2.猶五行。
1.沙土。細碎的中等土壤。
1.五座山。指古代傳說中東海的仙山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
2.五座山。指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
3.五座山。指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4.五大佛寺。皆建于南宋。即杭州徑山興盛萬壽寺﹑北山景德靈隱寺﹑南山凈慈報恩光孝寺﹑寧波阿育王山鄮峰廣利寺﹑太白山天童景德寺。
1.古代射禮的五項要求。
2.謂咨﹑詢﹑度﹑諏﹑謀。
3.五戒。
1.指掌管帝王衣食起居的五種官職。一般以宦官充任。即尚食﹑尚冠﹑尚帳﹑尚衣﹑尚席。
1.喻指春秋時輔佐晉文公的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五臣。
1.古代行射禮時的五種射法。
1.三令五申。謂再三告誡。
1.五臟之靈氣。
2.指五臟。
3.指五帝。
4.五德。
5.五方之神,指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亦稱五行之神。
1.佛教語。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此為佛法與外道共有的神通力。佛教認為尚須修漏盡通方臻完善。見《俱舍論》卷下。
1.宋元以來,每于農歷七月初七前將綠豆﹑小豆(赤豆)﹑小麥等用水浸入磁器內,待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線束之,置小盆中,七夕供奉,俗謂種生。此類以五彩線所系之物謂之"五生"。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
1.種五生的盆。亦稱生花盆。
1.指宮﹑商﹑角﹑征﹑羽五音。
2.五聽。
3.漢語字音的五種聲調。即陰平﹑陽平﹑上﹑去﹑入。
4.病人的五種聲音。中醫借以診察病情。即呼﹑笑﹑歌﹑哭(或為悲)和呻。
1.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種動物。即牛﹑羊﹑豕﹑犬﹑雞。
2.指麋﹑鹿﹑麏﹑狼﹑兔。
1.五行相勝。言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
1.古代中央政府五官署。晉﹑南朝宋﹑齊﹑梁﹑陳及北魏設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秘書省﹑集書省,并稱"五省"。隋以殿內省(一說內侍省)﹑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為五省。參閱《通典.職官一》。
1.五個圣人。指神農﹑堯﹑舜﹑禹﹑湯。
2.五個圣人。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
3.舊時江南一帶所奉之邪神。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與梁惠王的談話中打了個比方說在戰斗中,有兩個兵聽到戰鼓聲回頭就逃,一個逃了一百步,另一個逃了五十步,以五十步笑百步”,怎么樣?梁惠王說不行。逃五十步的人只是沒有達到一百步,但他也是逃跑啊!后來就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點和錯誤的程度雖然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兩樣。
1.佛教傳說,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點,南行五十三處,參訪名師,聽受佛法,終成正果。見《華嚴經.入法界品》。
1.指五種石料◇被道教用以煉丹。
2.五色琉璃。
3.見"五色石"。
4.見"五石散"。
5.容積為五石。
1.可容五石的大葫蘆。語出《莊子.逍遙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1.語出《公羊傳.僖公十六年》"靊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曷為先言靊而后言石?靊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鹢,徐而察之則退飛。"后用以比喻記述準確或為學縝密有序。
1.即寒食散。又稱五石更生散或單稱散。配劑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五石,故名。相傳其方始于漢代,盛行于魏晉。魏晉名士何晏裴秀等都服散,竟成一時風氣。
1.攙入五色藥石的銅合金。
1.謂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泛指一年四季。
2.佛教語。天臺宗謂佛陀從成道至涅盤所說之法,可以分為五個時期,即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盤時。
1.見"五時副車"。
1.古代隨從帝王車駕的五色副車。亦稱"五時車"﹑"五帝車"。
1.夜間能按更報時的雞。
1.謂端陽節。
1.古代分別在五個時節所穿的五種不同顏色的衣服。
1.佛教語。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聲﹑香﹑味﹑觸五境相合時所發生的五種感覺。
2.佛教語。指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佛家以此說明眾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現"。參閱唐元曉《起信論疏》卷上。
1.唐宋行大典時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1.同"五征"。
1.家族世系相傳的五代。父子相繼為一世。
1.到了第五代就昌盛。
2.謂子孫昌盛。亦用為祝頌新婚之詞。
1.古時君主昭示臣民的五件事《逸周書.成開》"五示一,明位示士;二,明惠示眾;三,明主示寧;四,安宅示孥;五,利用示產。"
1.指古代統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謂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
2.使國致富的五件事。
3.決定戰爭勝負的五種因素。
1.指書法中鉤裹﹑鉤努﹑袞筆﹑儓筆﹑奮筆五種筆勢。
1.古人明堂內設置的木室﹑火室﹑金室﹑水室﹑土室。
1.五類動物。
1.指周公的五個弟弟。
1.見"五熟"。
1.亦作"五孰"。
2.指烹調成的各味食物。
1.一種古炊具,釜內分格,可以同時烹調各味食物。
1.指益州(今屬四川省)『初于蜀地置益州,統有五郡,故稱。
1.五行陰陽變化之數。
2.五位數。
1.佛教語。謂天上眾生壽命雖長,臨命終時,亦有五種預兆,即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