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毒瘡;惡瘡。
2.
名詞
瘟疫。
1.
疫病。
1.出自《左傳·哀公元年》天有菑癘,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
2.出自《呂氏春秋·仲冬》〔仲冬〕行春令則蟲螟為敗,水泉減竭,民多疾癘。
3.出自《贈別元十八協律》詩藥物防瘴癘,書勸養形神。
2.
惡瘡;麻風。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英山〕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
2.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脈風成為癘。
3.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豫讓又漆身為厲
4.出自《捕蛇者說》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3.
殺。
1.出自《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臣生不報陛下,死為鬼以癘賊。
2.出自《管子·五行》不癘雛??,不夭麑?。
4.
通“勵”。磨煉;勉勵。
1.出自《隸釋·漢衛尉衡方碑》砥仁癘義。
2.出自《隸釋·漢帝堯碑》學徒莫不勸樂,咸曰張父敦我已德,癘我已仁。
1.見"策略"。
1.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宋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項目之一。
1.驅馬使行。
2.古占星家用語。常與"王良"連用。意謂"王良主天馬之星也。其動策馬則車騎盈野。車騎盈野者﹐喻刀兵之亂也。"見《論衡.變動》"王良策馬﹐車騎盈野"劉盼遂集解引孫蜀丞注。一說﹐策馬亦星名。
1.謂駕馬車疾行。
1.科舉考試時﹐以策問試士﹐應試者作文的開頭部分﹐俗謂"策帽兒"。
1.帝王以策書免官。
1.鞭策勉勵。
1."策名委質"之省。
2.謂科試及第。
3.謂報名參加科舉考試。
1.書名于策﹐就位朝班。意謂做官。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杜預注"名書于所臣之策。"孔穎達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書己名于策﹐以明系屬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于朝廷之事。
1.亦作"筴命"。
2.以策書封官授爵。
1.計謀。
2.謀劃。
1.科舉考試時﹐作策試用的題目。
1.驅策劣馬﹐磨礪鈍刀。謂勉為其難﹐努力從事。駑﹐低能的馬;鈍﹐不鋒利的刀。
1.馬鞭與馬韁。泛指馭馬的工具。
1.役使;差遣。
1.本指戰國時代游說諸侯的縱橫之士﹐后泛指出計策﹑獻謀略的人。
2.策試士人。
1.籌謀世事。
1.古代一種游藝活動。參加者共同以某一事物為中心﹐敘說有關典實﹐比賽誰知道得多。
1.古代以策問試士﹐因稱對臣下或舉子的考試為"策試"。
1.占卜。
1.指古代常用以記錄史實的簡冊。
2.指古代書寫帝王任免官員等命令的簡策。
1.卜筮術數。
1.指駕車馬之具。策﹐馬鞭;綏﹐登車拉手之繩索。
1.指科舉時代﹐應試者斷章取義﹐連綴史籍的片言只語編成的應付策問考試的材料。
1.科舉策試的試題。
1.鞭策愚頑﹐磨礪遲鈍。極言勉力奮進。
1.策應﹐守望。
1.古代祭皇帝陵墓所用的哀策文。
2.策命文書。
3.策問文。
1.所出謀略周密準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1.策文檄文的統稱。
1.謀劃效力。
1.錄用。
1.謀劃選取。
2.經策試而中選。
1.科舉時代供考生應付考試的短文集。
將功勞記在簡策上大饗將士,班勞策勛。
1.海島名。狐動斕氖〕啤
1.即狐劇
1.猶邊塵。
1.邊境上的要隘。
水邊的陸地;邊際湖水茫茫,不見~。
1.見"邊捍"。
1.即邊款。
1.謂內地軍隊輪班調守邊疆。
1.鄰邦。
1.猶旁邊。
2.邊緣。
1.猶邊防。
1.邊境上的城堡。
1.亦作"邉報"。
2.舊時邊境地區向朝廷匯報情況的文書。
1.猶邊防。
2.猶邊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