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治理;管理;料理。
2.
動詞
修整;使整齊。
3.
名詞
玉石、木頭、肌肉等物質組織的條紋。
4.
名詞
道理,事物的規律。
5.
名詞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
6.
動詞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態度;表示意見(多用于否定式)。
7.
名詞
(Lǐ)姓。
1.
治玉;雕琢。
1.出自《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3.出自《唐語林·識鑒》吾聞金剛石至堅,物莫能敵。唯羚羊角破之……今理珠者用此角。
2.
治理;整理。
1.出自《易·系辭下》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2.出自《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其惟心行者乎!
3.出自《虞美人》詞起來無語理朝妝,寶匣鏡凝光。
4.出自《西游記》好大圣,理著繩兒,從他那上腭子往前爬,爬到他鼻孔里。
5.出自《家》琴理了理發鬢,說:“我該走了?!?/p>
3.
謂治理得好,秩序安定。與“亂”相對。
1.出自《孝經·廣揚名》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2.出自《呂氏春秋·勸學》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
3.出自《后漢書·劉平傳》其后每屬縣有劇賊,輒令平守之,所至皆理。
4.出自《法曲歌》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
5.出自《唐語林·政事上》數年之間,漁商闐湊,州境大理。
4.
醫治。
1.出自《后漢書·崔實傳》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理疾也。
2.出自《拾遺記·前漢下》﹝低光荷﹞實如玄珠,可以飾佩。花葉難萎,芬馥之氣,徹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氣常香,益脈理病。
5.
物質組織的紋路。
1.出自《易·系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2.出自《荀子·正名》形體色理,以目異。
3.出自《文心雕龍·論說》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6.
本性。
1.出自《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而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2.出自《石門新營所住》詩感往慮有復,理來情無存。
7.
道理;事理。
1.出自《易·坤》君子黃中通理。
2.出自《論衡·對作》況《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辯照是非之理,使后進曉見然否之分。
3.出自《宋書·王景文傳》﹝景文﹞美風姿,好言理,少與陳郡謝莊齊名。
4.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這是沒理的事。因是小弟戲謔了他,他便取笑寫來的。
5.出自《剪輯錯了的故事》﹝他﹞是個賢德的人,話多,也多在理上。
8.
忠恕。參見“理直”。
1.出自《逸周書·謚法》剛強理直曰武。
2.出自《北史·于忠傳》有司奏太常少卿元端議:“案謚法,剛強理直曰武,怙威肆行曰丑,宜謚武丑公。”
3.出自《勉齋箴》賢所以自勉兮,尤務理直而欲屏。
9.
指容止或行動。
1.出自《史記·樂書》德??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民莫不承順。
10.
名分。
1.出自《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
11.
法紀;法律。
1.出自《韓非子·安?!?/span>先王寄理於竹帛。
2.出自《漢書·武帝紀》將軍已下廷尉,使理正之。
3.出自《容齋隨筆·佐命元臣》其后制節度使而州縣之治壞,更二稅法而租庸之理懷。
12.
治理獄訟的官。
1.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士景伯如楚,叔魚攝理。
2.出自《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決訟獄,必端平。
3.出自《洛陽尉劉晏》詩削去府縣理,豁然神機空。
4.出自《望江亭》姑姑,您侄兒除授潭州為理。
5.出自《哭陳太仆子龍》詩初仕越州理,一矢下山賊。
13.
掌刑獄的官署。
1.出自《報任安書》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於理。
2.出自《晉書·蔡謨傳》若遂致之於理,情所未忍??梢琅f制免為庶人。
3.出自《曹成王碑》王之遭誣在理,念太妃老,將驚而戚,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
14.
使者;媒人。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
2.出自《楚辭·離騷》解佩??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
15.
申訴;辯白。
1.出自《莊子·盜跖》鮑子立乾,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2.出自《后漢書·馮緄傳》應奉上疏理緄等,得免。
3.出自《唐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下邽令笞外按小兒,系御史獄。公上疏理之,詔釋下邽令。
4.出自《澠水燕談錄·讜論》明年,元昊果反,禹逃歸京,上書自理。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昨夜鬼扣山庵,與小生訴苦……要小生出身代告大人臺下,求理此項。
16.
猶順。
1.出自《易·說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
2.出自《孟子·盡心下》稽(貉稽)大不理於口。
17.
辨別,理解。參見“理音”。
1.出自《金樓子·立言下》鋸齒不能咀嚼,箕口不能別味,榼耳不能理音樂。
18.
理睬。多用于否定。
1.出自《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貫高等謀反事覺,并逮治王……厲王母亦系,告吏曰:“日得幸上,有子?!崩粢月?,上方怒趙,未及理厲王母。
2.出自《抱樸子·譏惑》雖見恥笑,余亦不理也。
3.出自《紅樓夢》眾親友也有認得趙堂官的,見他仰著臉不大理人,只拉著賈政的手笑著說了幾句寒溫的話。
4.出自《女店員》咱們雖然住在一條胡同里,可是平日啊我跟志芳都不大愛理你!
19.
溫習;重提。
1.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吾七歲時,誦《魯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
2.出自《觀宋復古畫序》明日晝臥,復夢殊來理前言,再誦其詩。
3.出自《紅樓夢》我瞧著那些字也不要緊,就是那《女孝經》也是容易念的。媽媽說我哄他,要請二叔叔得空兒的時候給理理。
20.
奏起。
1.出自《史記·樂書》《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叫噭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
2.出自《琴賦》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清角》。
3.出自《理笙》詩頻倚銀屏理鳳笙,調中幽意起春情。
4.出自《漢宮秋》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
21.
通“裏”。
1.出自《素問·陰陽類論》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
22.
姓。商末有理徵。見《通志·氏族四》。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理,咎繇為堯理官,子孫遂為理氏。商末有理徵,改姓李,望出河西。
1.亦作"鴈帛"。
2.指書信。
1.亦作"鴈泊人戶"。
2.猶雁戶。
1.即雁幣。
1.首飾名。形如飛雁的發釵。
1.亦作"鴈臣"。
2.指古代逢秋到京師朝覲﹐至春始還部落的北方少數民族首領。
1.亦作"鴈城"。
2.指雁門郡。
1.雁飛的行程。
1.亦作"鴈池"。
2.漢梁孝王劉武所筑兔園中的池沼名。
3.借指帝王所居園林中的池沼。
1.亦作"雁齒"。
2.比喻排列整齊之物。
3.常比喻橋的臺階。
4.草名。
1.亦作"鴈宕"。
2.即雁蕩山。
1.即雁蕩山。
在浙江省東南部。有南、北二山,南雁蕩山在平陽縣西,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蕩山在樂清市東北,為通常所指的雁蕩山,最高峰百崗尖,海拔1150米;主峰雁湖崗,海拔1057米。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巖、四十六洞、十八瀑。有靈峰、靈巖、大龍湫、雁湖、顯圣門等景區,有天下奇秀”之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即雁足燈。
1.指聘儀。古代定婚﹑親迎時﹐男子須向女家獻雁為禮。其所以用雁者﹐漢班固《白虎通.嫁娶》謂﹕"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1.見"雁逝魚沉"。
1.江南方言≈色鵝。
2.四川方言。稱雁。
1.指秋風。
1.猶雁書。
1.即雁回峰。在湖南省衡陽市南﹐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1.雌雁。
1.見"雁門關"。
1.比喻武藝高強。
2.比喻經手辦事便撈點好處。
1.諺語。比喻人離開了或者死了﹐應留個好名聲。常與"人過留名"連用。
1.指塞北遠方。
1.指雁的翅膀。
1.指音訊﹐書信。
1.亦作"鴈戶"。
2.指流動無定的民戶。
3.獵鳧雁之戶。
1.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在今湖南省衡陽市南。相傳雁至衡陽而止﹐遇春而回。也叫回雁峰。
1.亦作"鴈喙"。
2.芡實的別名。
1.指北方雁棲止的地方。
1.指浙江樂清雁蕩山的龍湫。龍湫有二。一在山之馬鞍嶺西﹐長六十余丈。一在山之卷圖峰下﹐長三十余丈。前者稱"大龍湫"﹐后者稱"小龍湫"。
1.書信。
1.秋天的天空。
1.亦作"雁來"。
2.即雁來紅。
1.植物名。莧科。一年生草本。近頂上的葉有紅﹑黃﹑紫等色。秋季開花。供觀賞﹐亦可食用或供藥用。原產熱帶亞洲。
1.比喻旅寓之人。
1.像雁行一樣地排列。形容排列齊整。
1.亦作"鴈翎刀"。
2.短刀名。
1.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河北首洋淀地區的一支著名的水上游擊隊。
1.橫列展開的陣形。
1.嗩吶曲。起源于陜西民間。以雙嗩吶模擬群雁飛鳴而下的情景﹐曲調悲壯。
1.指高僧所寫之詩。
歌謠和諺語的合稱。兩者都是口頭創作。謠多有韻,可歌唱;諺也有不少用韻語。短小精練,便于流傳≤多作品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
1.編戶之民的徭役。
1.猶徭役。
1.服勞役的民夫。
1.力役與賦稅。
1.工役勞力。
1.指瑤族人。
1.猶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