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麻櫟。山毛櫸科。落葉喬木。葉長橢圓形。初夏開花,黃褐色,雌雄同株。堅果卵圓形。幼葉可飼柞蠶。殼斗和樹皮可提取栲膠。木材堅實,可做枕木和機械用材。因其木理斜曲,古代多作炭薪。古人常喻作不材之木。
1.出自《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
2.出自《上林賦》沙棠櫟櫧,華楓枰櫨。
3.出自《樵客吟》秋來野火燒櫟林,枝柯已枯堪采取。
4.出自《本草綱目·果部二·橡實》櫟,柞木也。實名橡斗,皂斗。
2.
喻無用之材。參見“櫟散”。
1.出自《莊子·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2.出自《藝文類聚》櫟散之質,不以斧斤致用。
3.出自《魏書·宗欽傳》伊余櫟散,才至庸微。遭緣幸會,忝與樞機。
3.
欄桿之類。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建章宮后合重櫟中有物出焉,其狀似麋。
2.出自《蟻子》詩敢憚榱櫟蠹,深藏柱石傾。
4.
打擊,搏擊。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射游梟,櫟蜚遽。
2.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櫟雌妒異,倏來忽往。
5.
謂嚙咬。
1.出自《藝文類聚》蝮蛇與土色相亂,長三四尺,其中人,以牙櫟之,裁斷皮出血,則身盡痛,九竅血出而死。
6.
超越。
1.出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櫟機轊之類。
7.
刮擦器物。
1.出自《史記·楚元王世家》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
8.
傳說中的鳥名。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9.
古地名。春秋時鄭國別都,今河南省禹縣。
1.出自《春秋·桓公十五年》秋九月,鄭伯突入于櫟。
10.
古地名。春秋時晉地,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己丑,秦晉戰于櫟,晉師敗績。
11.
古地名。春秋楚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西北。
1.出自《左傳·昭公四年》冬,吳伐楚,入棘、櫟、麻。
1.法則制度。
2.謂以某種法則制約。
1.車輪輾過之痕跡。
2.喻法則,規范。
3.指舊軌故跡。
1.收藏;置放。
1.擱置器物的架子。
2.擱置。
1.置放架上。
2.藏書架。
1.儲藏室。
1.同"庪縣"。
1.收藏﹑管理。
1.收藏;擱置。
1.詭辯。亦指詭辯之辭。
1.失意貌。
1.異常。
1.詭辯之辭。引申為旨意特異之辭。
1.怪異荒誕。
1.幾得,差不多得到。
1.謂得與失皆出于偶然。
2.時而得,時而失。猶言有得有失。
1.幾欲;將要。
1.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楊倞注"荀卿請陳佹異激切之詩﹐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后亦指荀況的佹詩。
1.怪異細碎。
1.奇形怪狀。
1.奇異,與平常的不一樣。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櫝"。
2.置于匣中的文書。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于唐。
2.亦稱上呈朝廷的書信﹑奏章。
1.匭函和旌車。唐武則天置匭函,接受投書,以攬天下人才;漢朝廷以蒲車旌帛迎聘在野賢士。
1.匭院的主持人。
1.投于匭函中的文書。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
1.官署名。匭使院的省稱。唐武后垂拱元年置,屬中書省,以諫議大夫及補闕﹑拾遺一人為知匭使。設方函,四面分別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進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懷才自薦﹑匡政補過﹑申冤辯誣﹑進獻賦頌者,均可以狀分類投匭。至宋太宗雍熙元年,改匭院為登聞鼓院及登聞檢院。參閱《唐六典》卷九﹑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匭使》。
1.裝匣存藏。
1.怪異﹑曖昧。
1.即鬼把戲。陰險的手段或計策。
1.分職,各授其職。
1.謂賜授官位。
形容斑點很多血跡~。
1.鬢毛斑白,謂年老。
1.斑駁,色彩錯雜貌。
2.斑斑點點而有剝落。
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種顏色,花花搭搭的樹影~。也作班駁。
形容色彩繁雜。
1.木棉布。
1.斑駁的花紋。
1.花白色。
1.海螺的別名。
在一種顏色的物體表面上顯露出來的別種顏色的點子。
1.毛色黑白相雜的小牛。
1.小河豚的別名。
1.楮樹的一種。
1.毛筆。以斑竹為桿,故稱斑管。
在一種顏色上顯露出來的別種顏色的印子;痕跡白襯衣上有鐵銹的~。
1.燦爛的花朵。
1.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