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覧”。
2.
觀看;考察。
1.出自《楚辭·離騷》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2.出自《漢書·韋賢傳》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黃發不近,胡不時監!
3.出自《思慎賦》明鏡可以覽形,往古可以知今。
4.出自《中岳廟》詩雖有漢古柏,稀疏不成群。一覽已無余,建筑乏藝能。
3.
炫示。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
2.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4.
閱讀。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
2.出自《郭有道碑文》考覽六經,探綜圖緯。
3.出自《抱樸子·論仙》彼二曹(曹丕、曹植)學則無書不覽,才則一代之英。
4.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才過子建,貌賽潘安。胸中博覽五車,腹內廣羅千古。
5.
登高遠眺。
1.出自《楚辭·九歌·云中君》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3.出自《望岳》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出自《車向秦嶺》詩車站最高跨兩省,覽盡蜀水秦云。
6.
引申為視線。
1.出自《徐霞客游記·游武彝山日記》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交加入覽。
7.
游覽,游歷。
1.出自《靈巖寺二十六韻》富覽山無盡,尋幽力不堪。
2.出自《〈述庵文鈔〉序》先生(王蘭泉)歷官,多從戎旅,馳驅梁益,周覽萬里。
8.
景致。
1.出自《溪上》詩往歲貪奇覽,今年遂考盤。
2.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橋北有文昌閣,當江流環轉之中,高架三層,虛敞可眺,為此中勝覽。
9.
通“攬”。采納,接受。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實。
10.
通“攬”。持,把握。
1.出自《潛夫論·三式》此於主德大洽,列侯大達,非執術督責總覽獨斷御下方也。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衡覽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3.出自《金樓子·興王》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覽權綱。
11.
通“攬”。采摘。
1.出自《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1.松或緊的程度。
1.可以伸縮的帶子。
1.放松;懈怠。
1.松間小路。
1.松扉。
1.松與菊不畏霜寒,因以喻堅貞節操或具有堅貞節操的人。
1.謂與松菊的緣分。指隱逸生活。
1.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語,后因以"松菊主人"喻隱者。
1.指松明炬。
1.松木做的方椽子。
松和竹。松竹皆歲寒不凋,因用以比喻節操堅貞日月共為照,松筠俱以貞|松筠之節。
1.松與竹材質堅韌,歲寒不凋,因以"松筠之節"比喻堅貞的節操。筠,竹。
1.解開;放開。
2.松散;散開。
1.古代立社樹,祀神主。夏以松為社樹,因以"松龕"代指夏代神主。
1.將咬住的東西放開。
2.不再堅持原來的意見。
1.散漫;渙散。
1.輕松爽快。
1.寬松;放松。
2.謂經濟寬裕。
3.輕松,不緊張。
1.風吹松樹發出的自然聲韻。
1.用松肪或松花釀制的酒。
1.酒名。
1.指松針上的露珠。
1.指松樹。因其枝葉如笠,故稱。
1.松鬣,松針。
1.松木搭的橋。
1.猶松窗。
1.指松針。
1.吳淞江的古稱。為太湖支流三江之一,由吳江縣東流與黃浦江匯合,出吳淞口入海。
2.吳江縣的別稱。
1.謂花錢出手大方。
1.方言。松果。
1.指墳墓。
1.燒松柴的火爐。
1.見"松江鱸魚"。
1.松花綠。
1.風"松蘿"。
1.亦作"松羅"。
2.即女蘿。地衣門植物。體呈絲狀,直立或懸垂,灰白或灰綠色,基部多附著在松樹或別的樹的樹皮上,少數生于石上。可入藥,有祛寒退熱的作用。
3.借指山林。
4.茶名。因產于安徽省歙縣松蘿山,故名。
1.女蘿多附生于松樹,故因以比喻夫妻相處和睦融洽。
1.松散垂落。
1.松散,不緊密。
1.松葉的別稱。松葉如針,繁盛如毛,故稱。
1.昆蟲名。成蟲是鱗翅目的蛾子,一般為灰褐色或褐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幼蟲長形,紅褐色,花斑顯著,兩側有許多長毛,吃松針。對森林桅極大。有的地區稱作"松虎"。
1.比喻繁盛﹑生機盎然。
1.《詩.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后遂以"松茂竹苞"比喻興盛繁榮。
1.一種健身延年的中成藥。
1.指墨。
2.指制墨原料松煙。
1.松軟鮮美。
2.指松軟美麗。
1.謂以松為門;前植松樹的屋門。
2.指松門山。
3.指松門峽。
1.松脂。
1.山松多油脂,劈成細條,燃以照明,叫"松明"。
1.松枝條點燃的照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