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擥”。
2.
總攬,一把抓。
1.出自《漢紀·元帝紀下》總百蠻之軍,攬城郭之兵。
2.出自《幽州紀圣功碑銘》昔長平七征,驃騎六舉。竇憲合氐戎之眾,陳湯攬城郭之兵。
3.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讜逐之,攬得其髻,舉劍擊之。
4.出自《政治學理論摭言·君主無責任義》雖欲自攬政權,任用私人,卒為議會所抗,不能行其志。
3.
執持;拉住。
1.出自《楚辭·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2.出自《漢書·息夫躬傳》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
3.出自《名都篇》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
4.出自《水滸傳》這洪太尉獨自一個行了一回,盤坡轉徑,攬葛攀藤,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
5.出自《孽海花》忽見一人推門直入,左手攬雯青之袖,右手執彩云之臂。
6.出自《喜盈門》爺爺攬枝摘桃子,小山手捧大草帽站在樹下接桃。
4.
收取。
1.出自《擬古詩十二首·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
2.出自《愁陽春賦》若使春光可攬而不滅兮,吾將贈天涯之佳人。
3.出自《一枝花·題云巢》套曲攬將天上云,占卻山頭樹。
5.
采摘。
1.出自《楚辭·離騷》朝搴階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2.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長歌行》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
6.
延攬,結納。
1.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高祖階其涂,光武攬其英。
2.出自《書懷示息秀才》詩揚袂正北辰,開襟攬群雄。
3.出自《贈別晏成績》詩意貪英雄交,一手欲四攬。
4.出自《楊家將》若欲國勢丕振,必須廣攬英豪。
7.
指約集,拉攏。
1.出自《李有才板話》明天偏給他放個冷炮,攬上一伙人選別人,偏不選廣聚。
8.
招引,招惹。
1.出自《酷寒亭》昝兩個自間隔,為殺了裙釵,攬下非災,不得明白。
2.出自《琵琶記·幾言諫父》你直待要打破了砂鍋,是你招災攬禍。
9.
拉到自己這邊或自己身上;包攬。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悶似長江,攬得個相思擔兒。
2.出自《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原來坐船有個規矩,但是順便回家,不論客貨私貨,都裝載得滿滿的,卻去攬一個官人乘坐,借其名號,免他一路稅課。
3.出自《儒林外史》守候了一日,船家才攬了一個收絲的客人搭在前艙。
4.出自《兒女英雄傳》他既合安公子素昧平生,為甚么挺身出來要攬這樁閑事?
5.出自《人過興旺峪》老德栓攬的活不便宜。
10.
圍抱,摟。參見“攬取”。
1.出自《紅樓夢》命他近前,攜手攬於懷內。
2.出自《高高的白楊樹·黎明前的故事》秦易名照例又是一邊一個把米米和小小攬在懷里。
3.出自《小城春秋》劍平覺得不能再靠緊,除非攬著她肩膀走。
11.
把松散的東西聚攏。
1.出自《銅墻鐵壁》民工們用手攬著撒在地上的小米和麥子,往縫補好的袋里裝。
12.
通“覽”。看;觀賞。
1.出自《莊子·在宥》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2.出自《文選·枚乘〈七發〉》秉意乎南山,通望乎東海。虹洞兮蒼天,極慮乎崖涘。流攬無窮,歸神日母。
3.出自《蘭亭序》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4.出自《游云黃山》詩久之云埃豁,秀色坐可攬。
5.出自《悲奴篇》冀一窮渤海之壯觀,攬燕臺之勝景。
1.巖石的氣味。
1.宋書畫家米芾好奇石,至呼佳石為"石兄"。事見宋費兗《梁溪漫志.米元章拜石》"米元章守濡須,聞有怪石在河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游之玩。石至而驚,遽命設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后即用以稱佳石﹑奇石。
1.游戲寓言文章中以擬人手法給石硯起的姓名。
1.蟹的一種。
1.石砌的水渠。
音樂術語。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樂曲中同時進行的各旋律線。如弦樂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個聲部,混聲四部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個聲部等。
1.猶輿論。
1.指文章的風采。
2.猶聲譽。
1.謂聲音不正常。
1.佛教語。六塵之一。
2.指世俗的音樂或娛樂等活動。
3.指名聲。
1.名聲;聲譽。
2.聲言;公開表示。
1.《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鄭玄箋"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原指聲音與氣味◇以"聲臭"喻名聲或形跡。唐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銘之戒之,以永聲臭。"宋儲泳《祛疑說.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無形跡之可見,聲臭之可求,謂之有則不可。"一說,聲,通"馨"。聲臭,為馨臭。
1.指傳聞之事。
1.聲音言詞。指動聽的話。
裝有聲、磁引信,利用艦船的聲、磁場的共同作用而引爆的水雷。其引信有先聲后磁、先磁后聲或聲、磁同時等方式。抗掃雷和抗干擾性能較強。
1.發音器官的主要部分。是兩片帶狀的纖維質薄膜﹐附在喉部的勺狀軟骨上﹐肺內呼出氣流振動聲帶﹐即發出聲音。聲帶的厚薄﹑長短和松弛的程度﹐決定聲調的高低。
2.電影膠片一側記錄聲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學方法記下的聲音的紋理。
1.唐宋時稱擅長歌唱者。
1.聲望與地位。
佯稱攻擊這一面,實際上攻擊另一面。指造假象迷惑對方,使產生錯覺,以便出其不意這是敵人在聲東擊西,可別上當。
1.猶聲調。
1.亦稱"聲伎兒"。
2.唐時稱教坊中太常樂人。
1.美好的聲名。
1.傳說中木名。
1.謂淫聲異服。
1.即聲旁。
1.指詩詞歌賦等抒情遣懷的作品。
1.謂聽聲揣骨的相術。
1.音容光彩。
2.聲譽風光。
3.特指(文章的)風采。
1.清末民初時指自歐美傳來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現不常用。
1.發聲;呼聲。
1.猶言聲譽榮耀。
1.聲威教化。
2.語音學名詞。即清音的濁音化。語音中的清音﹐有時受鄰近元音或濁音的影響而變為濁音。如普通話"好的"hǎode快讀時"的"的聲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變為濁音[d]。
1.亦作"聲跡"。
2.聲望與事跡。
3.猶言音訊行蹤。
4.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
1.聲譽功績。
1.亦作"聲妓"。舊時宮廷及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2.亦作"聲技"。指歌舞等技藝。
1.見"聲兒"。
1.見"聲伎"。
1.見"聲伎"。
1.唐宋時稱工于詞曲者。
1.名譽身價。
1.見"聲價十倍"。
1.謂聲譽地位成倍增加﹐迅速提高。
1.謂聲望﹑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
1.聲聞相通。
1.聲威教化。
1.音聲節奏。
2.聲勢氣概。
1.見"聲韻"。
1.咳嗽或所發的聲音。
1.口音﹐方音。
2.猶口氣。
3.指詩歌或歌曲的音韻格調。
4.猶風言風語。
5.指言語。 6.指(說話的)聲音。
1.講話﹑呼喊﹑喧鬧或物體振動的聲音。
2.借指社會上的某種論調或呼聲。
3.聲波的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