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頼”。
2.
利益;好處。
1.出自《國語·晉語一》倉稟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公之攻蒲,為秦乎?為魏乎?為魏則善矣,為秦則不為賴矣。
3.出自《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賴于虞人。
4.出自《岳王并施全》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同辭;賴及子孫,將山河而并久。
3.
得益,受益。
1.出自《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4.
依靠;憑借。
1.出自《書·大禹謨》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2.出自《贈羊長史》詩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
3.出自《兒女英雄傳》為什么人家說“靠天吃飯,賴天穿衣”呢?
4.出自《過太行山書懷》詩決策賴延安,太行天下脊。
5.
取;獲取。
1.出自《莊子·讓王》若伯夷叔齊者,其于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賴。
2.出自《齊民要術序》令種舒麻,數年之間,大賴其利,衣履溫暖。
3.出自《太平廣記》明日,果有大魚,長七八丈,逕來沖網。其人即賴殺之。
6.
騙取。
1.出自《薛仁貴》父親,您孩兒跨海征遼,曾立下五十四件功勞,爭些兒被總管張士貴白賴去了。
2.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其向來欺心,換人珠寶,賴人質物。
7.
抵賴;不認賬。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尸》王酒酒道:“大娘子,你不要賴!瞞了別人,不要瞞我。”
2.出自《官場現形記》又聽太太說道:“你做了事你還想賴!我有憑有據,還他見證。”
3.出自《春》等一會兒一定讓我來劃,不許賴呀!
8.
誣枉;誣賴。
1.出自《紅樓夢》薛姨媽道:“連你妹妹都知道是你說的,難道他也賴你不成?”
2.出自《鏡花緣》你要賴人做賊,也把謊兒撒的完全些!
9.
耍賴。亦指無賴的作風和行為。
1.出自《牡丹亭·鬧宴》本院自有禁約,何處寒酸,敢來胡賴?
2.出自《故事新編·采薇》絕了食撒賴,可是撒賴只落得一個自己死。
10.
責怪。
1.出自《紅樓夢》前日你到底燒了什么紙?叫我姨媽看見了,要告你沒告成,倒被寶玉賴了他好些不是。
2.出自《爬在旗桿上的人》您說這話不公平,耿社長!天要下雨能賴我嗎?
11.
留在某處不肯離開。
1.出自《多收了三五斗》小孩給賽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紅紅綠綠的洋鐵銅鼓、洋鐵喇叭勾引住了,賴在那里不肯走開。
2.出自《家》三哥,你說走,為什么又賴在這兒?
12.
壞;差。
1.出自《儒林外史》其風俗惡賴如此。
2.出自《茶館》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
3.出自《永定河紀行》我干活比誰賴?
13.
幸而;幸虧。
1.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
2.出自《晚春》詩賴指清和櫻筍熟,不然愁殺暮春天。
3.出自《類說》賴是五百年間生一個,若是一年生一個,教朝廷怎生奈何?
14.
通“懶”。懶惰。
1.出自《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
2.出自《與楊彥明書》吾既常羸,閑來體中亦恒少賴。
3.出自《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但得倉箱盈,子弟或多賴。
15.
通“厲”。禍患,有害于。
1.出自《鹽鐵論·毀學》故舜受堯之天下,太公不避周之三公,茍非其人,簞食豆羹猶為賴民也。
16.
通“厲”。惡瘡病。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豫讓又漆身為厲
17.
通“藾”。植物名。通稱藾蒿。
1.出自馬王堆漢墓一號墓遣策賴種三斗布?(包)一。
18.
古國名。在今湖北省隨州市。
1.出自《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
19.
古地名。春秋齊邑。在今山東聊城西。
1.出自《左傳·哀公十年》毀高唐之郭,侵及賴而還。
2.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
20.
姓。
1.出自《廣韻?泰韻》賴,姓。
1.藏書家毛晉的鈔本。毛晉﹐明末常熟人﹐藏書八萬四千余冊﹐建汲古閣﹑目耕樓以儲之﹐多宋元舊刻本。生平好鈔錄罕見秘籍﹐繕寫精良﹐后人因稱之為"毛鈔"。
1.體上多毛的蝶﹑蛾類幼蟲﹐如松毛蟲﹑桑毛蟲等。也叫毛毛蟲﹑刺毛蟲或毛?蟲。有些毛蟲體上的毒毛﹐可引起人體皮炎。
2.指獸類。
3.方言。指牲畜。
1.指老虎。
1.《毛詩故訓傳》(一作《毛詩詁訓傳》)的簡稱。為漢人訓釋《詩經》之作。《漢書.藝文志》著錄三十卷﹐但言毛公作﹐未著其名。東漢鄭玄《詩譜》稱"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于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至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始言大毛公為漢魯國人毛亨﹐小毛公為漢趙國人毛萇◇世因以《故訓傳》為毛亨作﹐亦有以為乃毛萇作或毛亨作而萇有所增益者。其詁訓大抵本先秦學者的意見﹐保存了許多古義﹐雖有錯誤﹐但仍為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通行的《十三經注疏》即采用《毛傳》。東漢鄭玄《毛詩傳箋》及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為箋釋疏解《毛傳》之作。清代研究《毛傳》﹐著名的有陳奐的《詩毛氏傳疏》和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別集.書后》。
1.謂吹毛求疵。
1.動植物外表所叢生的尖細的毛。
1.鳥的細毛。
2.獸的毛皮。
1.明代北京方言。指狐。
1.寒毛豎立。形容恐懼震驚。
2.形容憤怒。
1.詈詞。猶言小畜生。
1.佛教謂凡夫愚人。
2.方言。小路。
1.清代的一種人頭稅。
1.大豆的嫩莢果。莢上有細毛﹐內含青色豆粒﹐可做蔬菜食用。
1.福州一帶對重陽節的俗稱。
1.古代傳說中獸類之祖。
1.指毛織物。
1.一角或一角以下。借指數目極微小的錢。
1.猶毫發不爽。
測量空氣相對濕度的儀器。感濕部分是一根或一束脫脂毛發。毛發的伸縮隨濕度的增減而變。與毛發相連的指針通過機械傳動裝置可在刻度盤上指示出當時的空氣相對濕度值。
1.同"毫發絲粟"。
1.亦作"毛發聳然"。
2.毛發豎起。極言驚駭﹑恐懼。
1.見"毛發悚然"。
1.茅房﹐廁所。
1.即線綈。紡織品名。用蠶絲或化學纖維長絲作經﹐棉紗作緯。織物表面起橫棱效應﹐可以分為素織或提花兩類。質地較綢厚實﹐表面較綢粗糙﹐可作服裝或被面。
1.方言。毛發的根部﹐汗毛。
2.比喻微細之物。
俗稱老虎腳爪草”。多年生有毛草本。初夏開花,花黃色。是有毒植物。莖、葉的汁液,有強烈的刺激性,用于殺蛆蟲和孑fe44!C竇湟勻草入藥。
1.西周文王子﹐名叔鄭。成王時為三公之一的司空。毛﹐為其所封之采邑名。
2.戰國時趙處士﹐"藏于博徒"﹐秦兵攻魏時﹐曾與薛公共勸寄居在趙的魏公子信陵君回國救援﹐擊敗秦兵。
3.借指豪放不羈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4.指漢初傳授《詩》的學者大毛公﹑小毛公。三國吳陸璣以為即漢毛亨與毛萇。
5.指漢人毛義。 6.指漢人劉根。傳說劉根成仙﹐身生綠毛﹐故稱。
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銘文四百七十九個字,記述了周宣王告誡和褒賞臣下毛公fe435氖慮欏J侵泄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現藏臺灣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太湖古跡名。
1.方言。有所疑懼而驚慌。
1.元明間關西地區對"粱"的俗稱。是粟中特別好的一種。古代視為上等的細糧。
1.毛發與骨骼。
2.謂人的骨相容貌。
形容極其驚恐害怕那些人嚇得毛骨悚然。
1.同"毛骨悚然"。
1.同"毛骨悚然"。
1.小孩﹐未成年者。常用于稱呼青年人﹐表示輕蔑的口氣。
1.一種毛織品。
1.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
1.毛多貌。
1.見"毛葫蘆軍"。
1.見"毛葫蘆軍"。
1.元順帝時召募的一種地方地主武裝。其作用略同于團練。明代沿其制﹐嘗用以抵抗倭寇和鎮壓農民起義軍。
1.指毛料﹐毛織品。
2.指未經加工的粗貨。
3.指獸皮。
1.即毛女。
1.方言。即劉海。垂在前額的一溜剪短的頭發。
1.茶葉的一種。在烘青茶中﹐選取產地自然環境優越和茶樹品種優良的幼嫩芽葉﹐經過精細挑選﹐專工焙制﹐品質優異的﹐常稱為"毛尖"。也稱毛峰。
1.形容酷熱。
1.毛和角。
2.借指禽獸。
1.喻指做事粗疏﹑輕率的人。
1.未婚女婿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