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臈”。
2.
祭名。古代稱祭百神為“蠟”,祭祖先為“臘”;秦漢以后統稱“臘”。
1.出自《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2.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p>
3.出自《獨斷》四代臘之別名: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曰臘。
3.
歲末。因臘祭而得名,通指農歷十二月或泛指冬月,常與“伏”相對。
1.出自《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
2.出自《酬復言長慶四年元日郡齋感懷見寄》詩臘盡殘銷春又歸,逢新別故欲沾衣。
3.出自《好事近·和毅夫內翰梅花》詞誰教強半臘前開,多情為春憶。
4.出自《致伍秩庸星使書》去臘歸自杭州,省讀留札,謙牧懇切,有逾尋常。
4.
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三個月安居一處,修習教義,稱一臘。亦特指僧侶受戒后的歲數或泛指年齡。
1.出自《佛國記》比丘滿四十臘,然后得入。
2.出自《贈僧》詩初過石橋年尚少,久辭天柱臘應高。
3.出自《景德傳燈錄·智巖禪師》壽七十有八,臘三十有九。
4.出自《聊齋志異·翩翩》阿叔臘故大高,幸復強健,無勞懸耿。
5.
冬天腌制魚肉雞鴨等的通稱。參見“臘肉”。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酒自酒,湯自湯,腌雞不要混臘獐。
6.
姓。
1.謙詞。猶言承蒙。
1.(裝飾)繁雜。
1.卑下。
1.眾多。
1.鄙賤之士。
1.亦作"猥?"。
2.形容狼狽不堪的樣子。
3.猶猥瑣﹑丑陋。
1.猶俚俗。
2.粗俗。
1.卑下瑣碎。
1.猶猥瑣。
鄙陋卑下,不大方庸俗猥瑣之徒|相貌猥瑣。
1.瑣談。
1.見"猥瑣"。
1.鄙陋卑下。
2.繁雜瑣碎。
1.鄙陋;低下。
1.卑劣陰險。
1.曲巷;里巷。猥,通"隈"。
1.輕視;鄙夷。
2.渺小。
1.瑣屑,瑣細。
淫穢下流猥褻之詞。
1.鄙賤之婿。
1.雜役。
1.委靡怠惰。
1.眾多。
1.漢代,王子封為侯者稱諸侯;群臣異姓以功封者稱徹侯。在長安者,皆奉朝請。其有賜特進者,位在三公下,稱朝侯。位次九卿下者,但侍祠而無朝位,稱侍祠侯。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國或以肺腑宿親,若公主子孫,或奉先侯墳墓在京師者,隨時見會,稱猥諸侯。參閱《通典.職官十三》。
1.拙劣。
1.見"猥瑣"。
1.謂文筆紆曲或委靡無風骨。
2.引申謂作文曲意迎合人意﹐風格卑下。
3.謂為人曲意依從,無骨氣。
1.屈曲之狀;頭不正之貌。
1.亦作"骩法"。
2.枉法。
1.左右相隨。
1.亦作"骪靡"。
2.委靡。
1.委曲。曲意求全。
1.亦作"骩任"。
2.委任。
1.光盛貌。
1.亦作"暐燁"。
2.光彩奪目貌。
3.形容文辭瑰麗。
4.顯赫貌;顯耀貌。
1.見"暐曄"。
1.光彩照耀。
1.光彩奪目貌。
1.亦作"痿痹"。
2.肢體不能動作或喪失感覺。
3.猶麻木不仁。比喻對事物的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4.喻指柔靡的風格。
1.肢體動作不便之病。
1.痿縮枯槁。
1.下肢萎弱不能行。
1.痿縮殘廢。
1.痿痹發黃。
1.身體某部分萎縮或失去機能的病。特指陽痿。
1.痿弱氣逆。
1.亦作"痿躡"。
2.指手足萎弱無力﹐動作行走不便的病癥。亦特指下肢麻痹。
3.泛指廢弛停滯不前。
1.痿痹和頸腫。
1.見"痿蹶"。
1.謂疲弱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