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樹木的末梢。
2.
名詞
事物的枝節(jié)或表面。
3.
名詞
記號,標志。
4.
名詞
標準;要求。
5.
動詞
用文字數(shù)碼、記號等表明。
6.
名詞
給競賽優(yōu)勝者的獎品。
7.
名詞
招標者預定的價格或投標者開出的價格。
8.
名詞
清末陸軍編制之一,相當于后來的團。
9.
量詞
用于隊伍,數(shù)詞限用“一”。也作彪。
10.
名詞
(Biāo)姓。
1.
亦作“墂”。
2.
末梢;事物的枝節(jié)或表面。與“本”相對。
1.出自《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標。
2.出自《淮南子·天文訓》物類相動,本標相應。
3.出自《本草綱目·序例上·標準陰陽》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標。
3.
頂端。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霓之標顛。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鳳騫翥於甍標,咸溯風而欲翔。
3.出自《搜神記》既行刑已,其血青黃緣幡竹而上,極標,又緣幡而下云。
4.出自《夢溪筆談·神奇》菜品中蕪菁、菘、芥之類,遇旱其標多結成花。
4.
始。與“終”相對。
1.出自《素問·天元紀大論》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5.
柱子之類。
1.出自《淮南子·本經(jīng)訓》大構駕,興宮室,延樓棧道,雞棲井干,標枺欂櫨,以相支持。
2.出自《舊唐書·崔彥昭傳》必使恩從下布,法自上行。但立直標,終無曲影。
3.出自《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直南遙望兩界盡處,中豎一峰,如當門之標,望之神動,惟恐路之不出其下也。
6.
標志,符號。
1.出自《晉書·宣帝紀》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
2.出自《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3.出自《唐國史補》俗有投石之兩頭置標,號曰排公,以中不中為勝負也。
4.出自又如:路標;音標;商標。
7.
旗幟。
1.出自《清異錄·武器》梁祖(朱全忠)自初起,每令左右持大赤旗,緩急之際,用以揮軍,祖自目為火龍標。
2.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六》然其寺后倚絕壁,云幕霞標,屏擁天際,巍峭大觀,此為第一。
3.出自《紅樓夢》寳琴也忙笑道:“月窟翻銀浪”湘云忙聯(lián)道:“霞城隱赤標。”
8.
題寫。
1.出自《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序》故事絕於常篇,名標於奇紀。
2.出自《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此湖古來賢豪游者非一,而枉踐佳景,寂寥無聞。夫子可為我標之嘉名,以傳不朽。
3.出自《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二》其東者題曰“天塹云航”,督部朱公所標也。
4.出自《老殘游記》當時王子謹即標了牌票,交給許亮。
9.
標明,顯出。
1.出自《南史·梁臨川靖惠王宏傳》宏性愛錢,百萬一聚,黃榜標之。
2.出自《史通·曲筆》史之不直,代有其書,茍其事已彰,則今無所取;其有往賢之所未察,來者之所不知,今略廣異聞,用標先覺。
3.出自《碧桃花》則我這杏臉藏春,柳眉標恨,縈方寸,無奈東君,花落春將盡。
4.出自《文心》他好似神游于文藝的展覽會,那些展覽品完全脫去形跡,各標精神,使他不得不驚嘆于文藝界的博大和繁富。
10.
顯揚。
1.出自《七國春秋平話后集》帝從奏,令人修凌煙合,圖孫子于其上。真?zhèn)€是孫子名標青史。
2.出自《諭復敞天燕方永年》詩自古名人姓字標,豈關逞智負賢勞?
3.出自京劇《黑旋風李逵》林沖:“神槍出沒威名標,”魯智深:“禪杖飛舞敵魂消。”
4.出自敦煌文書伯3725《記室備要·賀仲春》伏料累陳茂績,久佐元勛。殊恩必在于朝昏,美譽更標于遐邇。
11.
樹立;建立。
1.出自《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喪亂備矣,勝涂未隆。先生標之,振起清風。
2.出自《世說新語·文學》《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支(支遁)卓然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眾賢之外。
3.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天臺山日記后》仰視丹霞層亙,浮屠標其巔,兀立于重嵐攢翠間。
12.
懸掛。
1.出自《故昭慶軍承宣使崇國趙公行狀》時熟戶蕃嘉州虛恨蠻亦來寇邊,公曰:“此不足治也。”取吐蕃首數(shù)十標境上,一夕,悉遁去。
2.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七年》世元斬祉首示瓊。瓊標之木末,從者江渙,取而埋之。
3.出自《革命軍·結論》爾之獨立旗已高標于云霄。
13.
準的;準則。
1.出自《晉書·馬隆傳》隆募限腰引弩三十六鈞,弓四鈞,又標簡試。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
2.出自《庸易通義》養(yǎng)心則以敬為德之輿,處事則以義為行之標。進德修業(yè)之方,不外乎是。
14.
榜樣;代表。
1.出自《晉書·王楨之傳》桓玄為太尉,朝臣畢集,問楨之:“我何如君亡叔?”……楨之曰:“亡叔一時之標,公是千載之英。”
2.出自《文心雕龍·頌贊》陳思所綴,以《皇子》為標;陸機積篇,惟《功臣》最顯。
15.
格調,風度。
1.出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
2.出自《金安壽》你則看他江梅風韻海棠標,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3.出自《紅樓夢》高標見嫉,閨闈恨比長沙。
16.
標致,俊美。參見“標致”。
1.出自《賽鴻秋》風流的不似他容貌,有萬般嬌,有萬般標,更萬般豐韻,千種妖嬈。
2.出自《碧桃花》誰想今宵遇著小娘子,看了他千般淹潤,萬種清標。
3.出自《紫釵記·醉俠閑評》覰他豐神俊,結束標。料多情,非惡少。
17.
威風;脾氣;火氣。
1.出自《圯橋進履》[季布云]我做大將甚是標。
2.出自《老殘游記》即如朝廷里做官的人,無論為了什么難,受了什么氣,只是回家來對著老婆孩子發(fā)發(fā)標,在外邊決不敢發(fā)半句硬話,也是不敢離了那個官。
3.出自《集外集·“說不出”》看客在戲臺下喝倒采,食客在膳堂里發(fā)標,伶人廚子,無嘴可開,只能怪自己沒本領。
18.
古代指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星。
1.出自《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
19.
古代武器名。參見“標子”“標槍”。
1.出自《通雅·器用》今滇兵皆用標槍空擲,謂之標子。
2.出自《品花寶鑒》蓉官吐舌說道:“好不怕人!這才是個標子。”
3.出自《火燒島》那不幸的弟兄,被反綁在木樁上,背后插著標子。
20.
清督撫等所轄綠營兵編制名稱。相當于后來的團。
1.出自《儒林外史》那本標三營,分防二協(xié),都受他調遣。
2.出自《圣武記》兵,散則易制,聚則易橫,藩鎮(zhèn)之兵,何異督、撫、提、鎮(zhèn)之標?
3.出自《秋瑾傳》李益智——新軍第一標標統(tǒng)。
21.
今上海市松江、浙江省杭鄞等地所產的一種棉布。
1.出自《巧團圓·夢訊》記得我爹爹是個布客,常以販標為生。
22.
給競賽優(yōu)勝者的獎品。
1.出自《東京夢華錄·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諸船皆列五殿之東面,對水殿排成行列……又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并進,捷者得標,則山呼拜舞。
23.
猶盯,注視。
1.出自《西游記》行者遠遠的標著那兩怪,漸入深山,有一二十里遠近,忽然不見。
24.
用比較出價方式承包工程或買賣貨物時各競爭廠商所標出的價格。
1.出自如:招標;投標。
25.
訂貨的期票。
1.出自《清澗的商業(yè)概況與貿易習俗》民國十五年到十九年時,本地到山西辦貨的商人多是買“標期”的……買標的規(guī)則是“一標挨一標”,付款的日期是一天也不能延緩的,如果“誤”了標,信用上即受損失,而且以后還要加付利息。
26.
方言。躥出;噴出。
1.出自《孤鴻——致成仿吾的一封信》大蓮花被人拔去了;牽牛花也不見了,園角上新標出兩株嫩苗,還沒有開花。
2.出自《天地會詩歌選·喬老苗殺富救貧歌》三塘有個喬老苗,一攻大灣它就垮,財主土豪嚇得屎尿標。
27.
量詞。猶支;隊。
1.出自《英烈傳》一聲鑼響,即刻沖出一標人來,兩下廝殺。
2.出自《南腔北調集·〈豎琴〉前記》凡這些,離無產者文學本來還很遠……但已經(jīng)使又一部分人很不高興了,就招來了兩標軍馬的圍剿。
28.
通“摽”。擲;刺。
1.出自《新序·雜事四》曹劌請盟,桓公遂與之盟。已盟,標劍而去。
2.出自《水滸傳》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箭射的,也有取出石子來打的,也有取出標槍來標的。
29.
樹梢。
1.出自《莊子·天地》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2.出自《后漢書·馬融傳》陵喬松,履修??,踔攳枝,杪標端。
3.出自《贈劉琨》詩緜緜女蘿,施於松標。
30.
特指山峰、山頂。
1.出自《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
31.
特指舊時出賣婦女、兒童或物品所插的草芥或竹篾標志。
1.出自《折桂令·勸求妓者》曲溺盆兒刷煞終臊,待立草為標。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只見外面一個人,手里拿著草書四幅,插個標兒要賣。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忽見一個漢子,衣衫襤褸,氣宇軒昂,站在那里,手中拿著一本冊子,冊子上插著一枝標。
4.出自《彷徨·傷逝》倘使插了草標到廟市去出賣,也許能得幾文錢罷。
32.
引申為砍,割。
1.出自《望江亭》奉圣人的命,差人去標了白士中首級。
2.出自《單刀會》麾蓋下顏良劍標了首,蔡陽英雄立取頭。
3.出自《楚昭公》費無忌你索擔憂,他只待摘了你心肝,標了你首,可兀的便肯干休。
1.見"投鼠忌器"。
1.投合,一致。
2.投降;歸順。
①向官府投狀訴告刑獄之冤,投訴必多。②今指向法院或有關部門、人員申訴投訴信|投訴電話。
找地方臨時住宿日暝即投宿|找客棧投宿。
1.織布時來回投射梭子。指織布。
2.見"投梭折齒"。
1.見"投梭折齒"。
1.迷信謂人或動物死后,靈魂投入他胎,轉生世間。
1.比喻給對方的報答。
1.謂手足投地下拜。
1.亦作"投托"。投靠托身。
2.投胎托生。
1.向暮,傍晩。
1.官府用以曉示百姓使之前來投遞訴狀的牌子。
1.投棄征召的文書。借指棄官。
1.謂伺機鉆營。
1.見"投隙抵巇"。
1.古雜技名。猶今之鉆刀圈。
1.《漢書.陳遵傳》"遵耆酒,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轄,車軸兩端的鍵◇以"投轄"指殷勤留客。
1.元朝諸王﹑駙馬﹑勛臣所屬的人戶。源于遼,蒙古語稱愛馬。元太祖建蒙古國,將被征服民分賜給諸弟﹑諸子﹑駙馬﹑功臣;他們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將俘虜帶回草原,作為各自的私屬,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時向領主納賦服役,戰(zhàn)時由領主率領出外作戰(zhàn)。由于中原人不適應草原的生產和生活,投下領主又將俘虜寄留于各州縣,派人管理。元朝陸續(xù)專設官府。無論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戶,凡屬某領主所有者,通稱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領主世襲繼承。漠南北投下事由領主自理;中原投下事由朝廷派官治理,由領主派達魯花赤監(jiān)收應納五戶絲(即每五戶應向領主繳納的一斤絲)。
1.亦作"投閑置散"。
2.置于閑散職位。謂不被重用。
1.投赴危險之地。
1.進獻禮物或進呈詩文。
2.謂將田產托在縉紳名下以減輕賦役。
1.晉吳隱之有清操,從番禺罷郡歸,見妻攜有沉香一斤,遂投湖水。見《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投香之處,傳在番禺縣西北,后即稱投香浦。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廣州》◇以"投香"喻為官清正。
1.臨曉。
1.見"投效"。
1.亦作"投効"。
2.自請效力。清代有投效軍營﹑投效河工等例。
1.誠心。
2.指誠心歸附。
1.宋時參加商行之稱。
1.央求,請求。
1.投遞名帖求見。
1.就醫(yī)。
1.猶取義。
2.投誠起義。
1.流放邊荒之地。
1.謂向對方營壘投誠。
通過光學系統(tǒng)把圖像投射到特制的大屏幕上,以得到大尺寸圖像,供更多人觀看的電視。
1.《莊子.讓王》"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見之。'因自投清泠之淵。"后以"投淵"為潔身自好之典。
1.投身殞命。謂以死相報。
1.丟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棄官。
1.贈送。
1.謂僧道募化飯食。
1.及至;等到。
1.進呈詩文或禮物求見。
1.拋;扔。
2.投射。
1.投擲。
1.投擲。
2.注視。
1.猶拋磚。
1.呈遞文狀。
見信托投資公司”(153頁)。
指影響投資效益的各種條件。內容主要包括(1)投資所在地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經(jīng)濟立法狀況;(2)市場規(guī)耐容量;(3)基礎設施和協(xié)作條件;(4)勞動力狀況如人員素質以及工資水平;(5)政策上的優(yōu)惠條件等等。
1.博具。或云起于戰(zhàn)國,或云創(chuàng)于三國魏曹植,取其投擲之義。初用玉制,只兩顆,后改用骨制,故又稱"骰子",增至六顆。每顆成正立方體,六面分別刻一點至六點之數(shù),投擲以決勝負。點著色,故后世又稱"色子"。參閱唐李匡乿《資暇集.投子》﹑宋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投子》。
1.踏步;舉步。
2.棲身;投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