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況”。
2.
情形;景況。
1.出自《詩·大雅·桑柔》為謀為毖,亂況斯削。
2.出自《贈秋浦張明府》詩他日親知問官況,但教吟取杜家詩。
3.出自《一枝花·夏日寫懷》套曲才荷葉弄清浮水面,又芭蕉分綠上晴牕,窄窄書房,自一種清閑況。
3.
比。比較。
1.出自《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以往況今,甚可悲傷。
2.出自《后漢書·袁紹傳》每讀其書,謂為信然,於今況之,乃知妄作。
3.出自《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在魏則毛玠公方,居晉則山濤識量。以臣況之,一何遼落。
4.出自《兵制》今家止一夫為兵,況諸古則為逸。
4.
比。比擬;比方。
1.出自《答武功石令書》足下語及不肖,動輒以仲尼況之,此雖甚愚不辨菽麥之人,亦不敢當。
2.出自《明史·文苑傳二·桑悅》﹝桑悅﹞敢為大言,以孟子自況。
3.出自《諸子平議·春秋繁露一》言《春秋》之辭,多以況譬而見。
5.
比。引申為推及;推測。
1.出自《論衡·案書》用墨子之法,事鬼求福,福罕至而禍常來也。以一況百,而墨家為法,皆若此類也。
2.出自《抱樸子·塞難》天有日月寒暑,人有瞻視呼吸,以遠況近,以此推彼,人不能自知其體老少痛癢之何故,則彼天亦不能自知其體盈蹜災祥之所以。
6.
兄。
1.出自《白虎通·三綱六紀》兄者,況也。
2.出自《通雅·稱謂》今江南北猶呼兄為況。
7.
水寒。
1.出自《說文·水部》況,寒水也。
2.出自《南齊書·張融傳》江洚????,漈巖拍嶺,觸山??石,污??寒況。
8.
疑問代詞。怎么。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社稷之不皇,況能懷思君德?
2.出自《晉書·忠義傳·韋忠》裴常有心托我,常恐洪濤蕩岳,余波見漂,況可臨尾閭而窺沃焦哉!
9.
副詞。更加。
1.出自《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2.出自《國語·晉語一》以眾故,不敢愛親,眾況厚之。
3.出自《桃核研歌為庶子葉書山先生賦》幽輝豈非玉質蘊,含芒況淬筆鋒利。
10.
副詞。正,恰。表示情狀。
1.出自《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詩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生不勝怏怏,況是無聊,又聞夜雨。
3.出自《寄劉處士大來》詩世路況悠悠,窮愁儻能遣。
11.
副詞。恍如,仿佛。參見“況乃”。
1.出自《酬樂天書懷見寄》詩況我江上立,吟君懷我詩。
12.
副詞。乃,就。
1.出自《和范景仁聞蟬》心閑寧感物,道合況忘年。
13.
連詞。何況;況且。
1.出自《易·系辭上》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2.出自《漢書·司馬遷傳》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
3.出自《顏氏家訓·兄弟》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閑者,鮮矣。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你兒子又小,官府見了,只有可憐,決不會難為他的,況又實實是骨血,腳踏硬地,這家私到底是穩(wěn)取的了。
5.出自《笑的歷史》你雖然曾寄給他們一半的錢,他們那里會滿意!況你的寄錢,又沒有定期,家里等著用,又是焦急!
14.
象聲詞。形容鐘聲。
1.出自《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
15.
通“貺”。賜予。
1.出自《國語·魯語下》君以諸侯之,況使臣以大禮。
2.出自《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帝﹞下馬再拜,謝況于天。
3.出自《校讎通義》名家之言,分為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圓黑白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
16.
通“貺”。惠顧;光臨。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夫安敢以服為解。
17.
通“皇”。美;大。
1.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以為臣。
2.出自《荀子詩說》成與“盛”通。
3.出自《札迻》況與“皇”通……《大戴禮記·小辯篇》云:“治政之樂,皇於四海”,此云“成名況乎諸矦”,與《小辯》“皇於四海”義正同。
18.
通“荒”。遠。參見“況古”。
1.出自《梁書·張率傳》伊況古而赤文,爰在茲而朱翼。
19.
通“怳”。參見“況瘁”。
1.出自《詩·小雅·出車》憂心悄悄,仆夫況瘁。
2.出自《淮水》詩征夫況瘁,誰使告爾勞。
3.出自《〈鴻雪因緣圖記〉序》古今名臣碩輔所遇之世不齊,為承平之臣易乎?為憂勞況瘁、盤根錯節(jié)、立奇功、勘大變之臣易乎?
20.
姓。明代有況鍾。見《明史》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況氏,姓苑云,廬江有此姓。
21.
連詞。與;和。
1.出自《跋汪省干詩卷》詩詩家雜壓君知么,壓盡三公況九卿。
2.出自《留蕭伯和仲和小飲》詩誰曾白日上青天,誰羨千鐘況萬錢。
《淮南子·人間訓》中說住在邊塞的一個老人,家里的馬跑到胡人那邊去了,別人覺得可惜,老人卻說丟了馬不一定不是福呀!果然幾個月后,那馬帶著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了◇用塞翁失馬”比喻受到損失不一定是壞事,也許會變成好事。
1.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1.塞馬。
1.邊塞附近。亦泛指北方邊境地區(qū)。
組詩名。唐代盧綸作。共六首,分寫將軍發(fā)令、出獵,率兵追敵、破敵,以及凱旋慶功等邊塞軍旅場景,風格雄壯豪健。其中第二首寫將軍夜獵,射箭沒石;第三首寫追擊敵軍,雪滿弓刀,尤為后人傳誦。
1.謂不用賢者。
1.蔽塞真性。《莊子.駢拇》"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成玄英疏"塞其真性也。"一說,塞為"搴"字之誤,意為舉,拔取。擢德塞性,謂標榜自己的道德品格。王念孫《讀書雜志馀編上.莊子》"塞與擢義不相類。塞當為搴。擢搴,皆謂拔取之也。《廣雅》曰搴,取也,拔也。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務為仁義,以收名聲。"
1.亦作"塞鴈"。
2.塞鴻。
1.見"塞雁"。
1.阻塞,哽噎。
1.形勢險要的邊境城邑。
1.指塞外民族。
1.亦稱"爆發(fā)音"。亦稱"破裂音"。
2.氣流通路緊閉然后突然開啟而發(fā)出的輔音,如普通話語音的b﹑p﹑d﹑t﹑g﹑k。
1.謂篤厚誠實,見識深遠。
1.本指漢代為抵御鮮卑所設的邊塞◇亦指長城;邊關城墻。
2.指北方邊境地帶。
1.詞牌名。雙調,有九十五(又分為二)﹑九十六﹑九十八字四體。宋周密放舟西湖采蓮葉,探題賦詞,改《塞垣春》為《采綠吟》。參見《詞譜》卷二五﹑《蘋洲漁笛譜》卷一《采綠吟》序。
1.積藏的怨恨。
馬虎潦草地做;應付職責敷衍塞責|聊以塞責。
1.猶稱職。
1.見于我國古代史籍的游牧部族名,即國外記載的saka。操伊朗語族的語言。
1.塞住容器口使內外隔絕的東西。
1.即腮。
1.腮巴。
1.腮。
2.借指鞋幫。
1.腮幫。
1.即腮。
1.即腮。
1.兩耳下部的唾液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對﹐所分泌的唾液含大量的消化酶。參見"唾液腺"。
1.水藻之一種。水蕰的俗稱。形如魚鰓,故稱。又名牛尾蕰。
黃河中游段峽谷。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區(qū)東北。因黃河原在此被堅硬巖島將水流分為三股,分別稱人門、神門、鬼門而得名。1960年在此建成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1.舊時云南境內三個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合稱。
1.古代相傳有致夢﹑觭夢﹑咸陟三種占夢之法。
1.佛教密宗以結印為身密,誦呪為語密,觀理為意密。"三密相應"為修密之要。
1.蠶初生至成蛹,蛻皮三四次。蛻皮時不食不動,成睡眠狀態(tài)。第三次蛻皮謂之三眠。
1.三個方向,三方面。
2.指傳統(tǒng)戲劇中的丑角。
1.一九五八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與大躍進﹑人民公社合稱三面紅旗。
有三個面的多面角。三面角的任意兩個面角的和大于第三個面角。三面角的三個二面角的和大于二個直角,小于六個直角。三個面角都是直角的三面角稱為直三面角。
1.見"三面網(wǎng)"。
1.神話中一頭三面的人。
1.《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后遂以"網(wǎng)開三面"為寬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實。
1.古國名。《書.舜典》"竄三苗于三危。"孔傳"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號饕餮。"《史記.五帝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張守節(jié)正義"吳起曰'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為左,彭蠡在東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1.見"三藐三菩提"。
1.佛教語。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譯。指佛陀所證的"等正覺"。
1.三種美妙的聲音。
1.指古代大夫為供祀祖先所立之廟。
1.名作家﹑名演員﹑名教授和高工資﹑高稿酬﹑高獎金的合稱。
1.道教以日月星為天之三明,耳目口為人之三明,文章華為地之三明。
2.指三個人。指東漢"涼州三明。"
3.指三個人。指晉代"中興三明"。
4.佛教語。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在福建省中部偏西、閩江南源沙溪中游,鷹廈鐵路經此。1960年設市。人口256萬(1995年)。為福建省重要的工業(yè)城市,有著名的三明鋼鐵廠。
1.周代分官爵為九等,稱九命。三命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見《周禮.春官.典命》﹑《禮記.王制》。
2.稱任州府官的辟命。
3.術數(shù)家以受命﹑遭命﹑隨命為"三命"。
4.三種壽命。指上壽﹑中壽﹑下壽。
1.指繆聽﹑繆任﹑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