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塞鴈"。
2.塞鴻。
1.把對人進行考查后所作的鑒定加以認真分析。
2.辨析論說。
3.辯駁爭論。辨﹐通"辯"。
4.猶議論。辨﹐通"辯"。
1.能言善辯﹐才思敏捷。辨﹐通"辯"。
1.辯駁﹑問難。辨﹐通"辯"。
1.分辯﹐辯解。辨﹐通"辯"。
1.明辨博洽。
1.明辨而切當。
1.即辯人。辨﹐通"辯"。
根據特點辨別,做出判斷,以便找出或認定某一對象~筆跡 ㄧ照片已凝不清,無法~。
1.辨別天象。
1.古代傳說中辯論太陽離地遠近的故事。《列子.湯問》﹕"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后因以"辨日炎涼"謂兒童的聰明早慧。
1.猶言口若懸河。辨﹐通"辯"。
1.見"辨如懸河"。
1.猶黎明。謂天色將明﹐能辨清東西的時候。
2.察看臉色。
1.能言善辯的口才。辨﹐通"辯"。
辨認;識別~足跡 ㄧ煙雨蒙蒙,遠處景物~不清。
1.能言善辯之士﹐游說之士。辨﹐通"辯"。
1.辯論事理。辨﹐通"辯"。
1.分辯解釋。辨﹐通"辯"。
1.辯白的奏疏。辨﹐通"辯"。
1.辨別水味的甘苦。語本《淮南子.泛論訓》﹕"臾兒易牙﹐淄澠之水合者﹐嘗一哈水而甘苦知矣。"
1.辨析論述。
2.論辯。辨﹐通"辯"。
3.辯解﹐分辯。辨﹐通"辯"。
4.中國古代邏輯名詞。指推理和論證。
1.辨別漢字中某些意義顯別﹑筆畫相似的字。《字匯》卷末有"辨似"。
1.辯論﹐爭論。辨﹐通"辯"。
2.爭訟﹐訴訟。辨﹐通"辯"。
1.亦作"辨愬"。
2.申辯上訴。辨﹐通"辯"。
1.見"辨訴"。
1.辯白解脫。辨﹐通"辯"。
1.謂區別尊卑的地位。
1.猶體味。
1.分辨事物的種類﹐辨別事物的情況。
2.將貨物分門別類。
1.辨別眾物的性質﹑條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1.聰明穎悟。辨﹐通"辯"。
1.指天空。
2.天步,天運。
①國家機關、軍隊、人民團體中的公職人員(士兵、勤雜人員除外)。②指擔任一定的領導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員工會~ㄧ區鄉~。
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培養、鹽干部的標準。革命化就是要求干部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年輕化就是要求干部隊伍年富力強,保持不斷開拓創新的旺盛活力;知識化就是要求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夠擔負領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專業化就是要求干部掌握本行業的專門知識,具備業務管理和組織領導能力。在四化”中,革命化是基本前提。
培養、訓練干部的學校。簡稱干校。
①辦事的才能這個人還有點~。②有辦事才能的人這位副經理是公關上的~。
1.辦事才能。
2.有辦事才能的人。
曬干或晾干的蔬菜。
1.干燥而粗糙。
曬干的草,有時特指曬干的谷草。
1.推演《干》卦六爻所得的蓍草莖數?!陡伞坟辰詾槔详?,其數為九,故每爻九揲,每揲四策,共得二百十六策,干策與坤策相配,總為三百六十策,以象天地循環一年的日數。
2.泛指《易》卦中每一陽爻的蓍草莖數。參閱明何楷《古周易訂詁》卷十一。
1.枯瘦的樣子。
比喻一觸即發的形勢,也比喻情欲正盛的男女。
1.形容聲音嘶啞而顫抖。
1.面粉。
1.即干文車。
1.干裂。
1.指精明強干之臣。
〈書〉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國家的將士。
世界第三高峰。在尼泊爾與錫金邊界線上,喜馬拉雅山脈東段。拔8586米。1955年人類首次登上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