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七里香社区在线看,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

刷刷題

【口】的拼音、怎么讀

口

拼音: kǒu

繁體:口

筆畫:3

部首:口

五筆:kkkk

結構:獨體

五行:木

基本釋義

1.

名詞

人或動物進飲食的器官,有的也是發聲器官的一部分。通稱嘴。

2.

名詞

出入通過的地方。

3.

名詞

指口味。

4.

名詞

指話語。

5.

名詞

(~兒)容器等器物通外面的地方。

6.

名詞

指人口;家庭成員。

7.

名詞

長城的關口(多用于地名),也泛指這些關口。

8.

名詞

(~兒)裂口;缺口處。

9.

名詞

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單位形成的管理系統。

10.

名詞

騾馬等的年齡(騾馬等的年齡可以由牙齒的多少和磨損的程度看出來)。

11.

名詞

比喻有關政府的部門。

12.

名詞

刀、劍、剪刀等的刃。

13.

名詞

(Kǒu)姓。

14.

量詞

用于人。

15.

量詞

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等。

16.

名詞

指輿論。

17.

形容詞

用于跟口有關的動作或事物。

18.

名詞

行業;專業方向。

詳細釋義

1.

人類用來發聲和進飲食的器官。

1.出自《書·秦誓》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

2.出自《論衡·祀義》用口食之,用口歆之。

3.出自《歸彭城》詩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

4.出自《儒林外史》他倚恃尊長,開口就說:“本家的產業是賣不斷的。”

5.出自《暴風驟雨》“小同志,你也不能張口傷人呀。”韓老六說。

2.

人;人口。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2.出自《新唐書·孔戣傳》南方鬻口為貨,掠人為奴婢。

3.出自《典故紀聞》其所給者,大口月三斗,小口半之,至五月蠶麥既收,隨即住支。

4.出自《飛花集·風雨六十年》俄羅斯人民的主食是面包。尤其在當年,計口授糧。

3.

物體內外相通的地方。

1.出自《墨子·備穴》必令明習橐事者,勿令離灶口。

2.出自《論衡·道虛》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蓋其口。

3.出自《型世言》二來這蚌大得緊,一個人也拿不起;況是他口邊快如刀铓,沾著他就要破皮出血,那個敢去惹他?

4.出自《創造》兩朵半開的紅玫瑰從書桌右角的淡青色小瓷瓶口邊探出來。

4.

出入的通道。亦指口岸。

1.出自《桃花源記》山有小口,彷髴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2.出自《孔公墓志銘》祠部歲下廣州祭南海廟,廟入海口,為州者皆憚之。

3.出自《宜索歸澳門議》請立和約,通商各埠,於諸口設立領事官。

4.出自《飛花集·風雨六十年》各要口均為日軍武裝把守。

5.出自《門有萬里客行》薊門十二口,口口高崔巍。

5.

狀如口形的破裂處;口子。

1.出自《齊民要術·種椒》候實口開,便速收之。

2.出自《三國演義》留藥一帖,以敷瘡口,辭別而去。

3.出自《生死場》王婆給平兒縫汗衫上的大口,她感動了,想到亡國,把汗衫縫錯了。

6.

指言語。

1.出自《書·大禹謨》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2.出自《董府君墓志銘》賓接門下,推舉人士,侍側無虛口。

3.出自《最后列車》咱們干!”梁桂堂改了口,“弟兄要是齊心,管他什么小舅子叫不叫干,咱們干咱們的。

7.

口才。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鼢辯有口,學《盤盂》諸書,王太后賢之。

2.出自《漢書·淮南王劉安傳》王有女陵,慧有口。

8.

告訴;說。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臣恃之詔,是故無不以口齊王而得用焉。

2.出自《英杰歸真》且薙我毛發,毀我冠裳……變我華人,口其言語,家其倫類,幾幾乎流而莫返矣。

9.

謂用口頭形式表達。參見“口信”“口授”“口陳”。

1.出自《宋書·王景文傳》比十七日晚,得征南參軍事謝儼口信,云臣使人略奪其婢。

2.出自《送同游者歸揚州》詩揚州望我急,口信賴君傳。

3.出自《在其香居茶館里》他已經派了他的老大進城,而帶回來的口信,更證明他的憂慮不是沒有根據。

4.出自《漢書·藝文志》仲尼思存前圣之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

5.出自《答殷侍御書》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聞口授指略,私心喜幸。

6.出自《燈下集·古人讀書不易》只能憑老師口授,自己筆記。

7.出自《漢書·張延壽傳》延壽自以身無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國,數上書讓減戶邑,又因弟陽都侯彭祖口陳至誠。

8.出自《后漢書·竇融傳》書不足以深逹至誠,故遣劉鈞口陳肝膽。

9.出自《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正始六年》﹝陸遜﹞書三四上,辭情危切,又欲詣都,口陳嫡庶之義。

10.

句;一句。參見“口口”。

1.出自《太平廣記》由是上命三藏僧不空,念天竺密語千口而退。

2.出自《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臣罵漢王三五口,不施弓弩遣抽軍。

3.出自《耍孩兒·借馬》套曲有口話你明明的記: 飽時休走,飲了休馳。

11.

指口腹。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12.

謂口之味欲;口味。參見“可口”。

1.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2.出自京劇《烏龍院》莫不是茶飯不隨你的口?莫不是衣衫不合你的身?

13.

指牲口的年齡。

1.出自《暴風驟雨》拴在老榆樹左邊的那個青騍馬,口小,肚子里還有個崽子。

2.出自《秦洛正》﹝那騾子﹞不賴,我見過:前大后大,口又輕。

3.出自《兩匹瘦馬》那匹大灰馬的口齒不用看了……斷定它最少也有二十五歲口了。

14.

寸口。中醫指切脈的部位。即兩手掌后一寸橈動脈搏動處,包括寸、關、尺三部。參見“寸口”。張守節正義引王叔和《脈經》右手寸口乃氣口也。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切其脈時,右口氣急。

15.

刀、劍的刃。

1.出自《水滸傳》楊志道:“第一件,砍銅剁鐵,刀口不卷。”

2.出自《水滸傳》原來廚刀不甚快,砍了一個人,刀口早卷了。

3.出自《孔雀膽》我們是在刀口上走索橋,要走得過才算事。

16.

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單位所構成的整體;系統。

1.出自《人民日報》國家農委和農口各部門一些領導干部和有關人員組成個調查組,分赴個省、區作農村調查。

2.出自《人民日報》對于這些來信來訪,縣委及時研究分析,歸口處理,并限期解決。

17.

量詞。用于人。

1.出自《真誥·甄命》郗回父無辜戮人數百口,取其財寶,殃考深重。

2.出自《紅樓夢》且說榮府中合算起來,從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

3.出自《三里灣·非他不行》他家一共十四口人……六十八畝地。

18.

姓。明有口祿。見《正字通·口部》。

1.出自《姓解》口,《姓苑》:“口,今同州口氏,本白室羌也。”

2.出自《正字通?口部》口,姓。明弘治宣府通判口祿。

19.

指其他動物發聲和進飲食的器官。

1.出自《春秋·宣公三年》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3.出自《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詩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20.

特指婦女、少年兒童。

1.出自《清史稿·食貨志一》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

21.

特指長城的幾個重要關口。多用于地名。如:古北口;喜峯口。亦泛指這些關口。

1.出自《兒女英雄傳》走西口外的,在教的馬三爸,他使彈弓子。

22.

特指閑言、讒言等。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臣之行也,固知必將有口,故獻御書而行。

2.出自《后漢書·馬援傳》夫大將在外,讒言在內,微過輒記,大功不計,誠為國之所慎也。故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將據聊而不下。

23.

量詞。用于表示口腔的容量或動作。

1.出自《南齊書·王奐傳》興祖家餉糜,中下藥,食兩口便覺。

2.出自《西游記》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氣。

3.出自《儒林外史》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方才吐出幾口痰來,好了。

4.出自《三俠五義》俗語說的好:寧給饑人一口,不送富人一斗。

5.出自《李家莊的變遷》老宋又端著湯來,小喜接過來喝了兩口。

24.

量詞。用于語言行為。

1.出自《兒女英雄傳》只聽他說怎樣的“安耐磨兒”,“打底盤兒”……一口抬杠的行話。

2.出自《兒女英雄傳》只聽他打著一口的常州鄉談道:“底樣臥,底樣臥。”

25.

量詞。用于牲畜。

1.出自《征行詩》壟種千口牛,泉連百壺酒。

2.出自《水滸傳》顧大嫂分付火家,宰了一口豬。

3.出自《儒林外史》次日清早起來,拿銀子到集上買了幾口豬,養在圈里。

26.

量詞。用于器物。

1.出自《刀劍錄》晉武帝司馬炎以咸寧元年造八千口刀。

2.出自《洛陽伽藍記·開善寺》金瓶銀甕百余口。

3.出自《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并賜……寶缽一口。

4.出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

相同筆畫的字

相同部首的字

相同讀音的字

組詞

淖衍

1.流貌。


淖約

1.姿態柔美貌。淖,通"綽"。

2.指物性柔弱。

3.指姿態柔美的女子。


淖澤

1.濕潤。


臑鱉

1.菜肴名。煮爛的鱉肉。


臑臑

1.慢慢移動的樣子。


訥鈍

1.謂言語遲鈍。


訥口

1.謂不善于說話。


訥訥

1.說話遲鈍謹慎貌。

2.低語貌。


訥樸

1.木訥樸實。


訥澀

1.亦作"訥譅"。

2.謂言語遲鈍﹐說話艱難。


訥譅

1.見"訥澀"。


訥慎

1.言語謹慎﹑遲鈍。


訥言

1.言談遲鈍。


訥言敏行

1.《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后以"訥言敏行"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


訥直

1.謂言語遲鈍﹐品格正直。


訥騣

1.遲鈍笨拙。


訥怍

1.謂羞于啟齒。


吶吃

1.口吃。說話結結巴巴。


吶鈍

1.語言遲鈍。


吶口

1.說話困難,不流暢。

2.指不善辭令之口。


吶吶

1.形容說話遲鈍。

2.猶唯唯。

3.形容說話聲音低沉或含混不清。


呢呢

1.絮絮不休貌。


呢呢癡癡

1.形容溫馴自在的樣子。


呢絨

1.毛織品的統稱。


呢羽

1.泛指毛織品與絲織品。清中葉以后多指自國外輸入者。


呢子

1.一種較厚密的毛織品,多用來做制服﹑大衣等。


餒敗

1.腐爛變質。

2.氣餒心灰。


餒斃

1.餓死。


餒病

1.饑餓困頓。


耐力

1.人對緊張體力活動的耐久能力。


耐綸

1.[英nylon]也譯作"尼龍"﹑"尼隆"﹑"尼綸"。聚酰胺纖維的商品屬名。


耐面

1.方言。謂婦女以線絞去臉部汗毛。


耐磨

1.經得起磨擦。


耐普爾

(johnnapier,1550-1617)一譯納皮爾”。英國數學家。圣安德魯斯大學肄業。1614年著《奇妙的對數規律的描述》,敘述了對數的性質,后又詳細說明了對數計算和制造對數表的方法,對簡化數字計算起了重要作用。還創造了球面三角中的耐普爾圓部法則”和用于乘除運算的耐普爾籌算法”。


耐熱

1.指生物在一定的高溫下﹐能維持生命活動。

2.指材料﹑機件等在較高溫度下能保持原有的機械﹑物理等性能。


耐人咀嚼

1.猶言耐人尋味。


耐人尋味

1.經得起反復體味。形容意味深長。


耐辱

1.能忍受屈辱。


耐辱居士

1.唐司空圖的自號。圖隱居中條山王官谷﹐作亭名休休﹐作文以見志曰"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聵﹐三宜休;又少也墯﹐長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濟時用﹐則又宜休。"因自目為耐辱居士﹐作《耐辱居士歌》"白日偏催快活人﹐黃金難買堪騎鶴。若曰'爾何能?'答云'耐辱莫。'"事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


耐實

1.謂牢固。


耐事

1.謂以忍讓處事。

2.指經得起得失﹑榮辱等人事之變。


耐水

1.經得起水浸而不易腐爛。


耐酸

1.謂能經受清寒。

2.能耐酸性侵蝕。


耐童兒

1.漢墓石闕上雕刻的童子像。


耐痛

1.能忍受疼痛。


耐心

1.不急躁﹐不厭煩。

2.指不急躁﹑不厭煩的性格。


耐心煩兒

1.耐性。

2.心里不急躁﹐不厭煩。


耐心耐腸

1.見"耐心耐意"。


耐心耐意

1.謂非常耐心。


耐辛苦

1.宋代宮廷中語。遣人退出的婉詞。

刷刷題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集群注冊)
? 2019 shuashuati.com 京ICP備20000060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0703

聲明: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郓城县| 三穗县| 名山县| 昌江| 商城县| 澳门| 海阳市| 毕节市| 商南县| 潢川县| 武邑县| 虞城县| 咸丰县| 万州区| 沙坪坝区| 棋牌| 开阳县| 永春县| 沈阳市| 苏尼特右旗| 松潘县| 宁津县| 阳春市| 海盐县| 洛阳市| 汾西县| 双峰县| 高碑店市| 德江县| 台北市| 高唐县| 麦盖提县| 星子县| 陵水| 绥芬河市| 民县| 安陆市| 青州市| 蒙山县|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