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檢驗;試用。
1.出自《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2.出自《楚辭·天問》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2.
考核;考查。
1.出自《管子·明法》故明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實,以官任身而課其功。
2.出自《朝議大夫贈梁州都督上柱國徐府君神道碑》戶部侍郎徐知仁請為招慰南蠻判官,奏課居最,轉瀛州司法參軍。
3.出自《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在上者以這為標準課農夫的勤惰,也以這為標準而定其上下,加以賞罰。
3.
評判等次;考試評定。
1.出自《楚辭·招魂》與王趨夢兮,課后先。
2.出自《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綸於折獄。
3.出自《金史·選舉志一》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三月一私試,以季月初先試賦,間一日試策論,中選者以上五名申部。
4.
督促。
1.出自《后漢書·方術傳上·任文公》王莽篡后,文公推數,知當大亂,乃課家人負物百斤,環舍趨走。
2.出自《宋史·岳飛傳》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
5.
索取;要求。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過(趙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谷皆多其旁田畝一斛以上。
2.出自《新唐書·虞世南傳》今以數月之程,課數十年之事,其於人力不亦勞矣。
3.出自《和王介甫烘虱》大者洋洋迷所適,奔走未停身已墮。細者懦怯但深潛,乾死縫中誰復課。
4.出自《歸去來·東平的眉》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目標,要想達到這個目標的努力所課于東平者的苦悶當然不小。
6.
引申為推求。參見“課文”。
1.出自《文心雕龍·指瑕》《雅》《頌》未聞,漢魏莫用,懸領似如可辯,課文了不成義,斯實情訛之所變,文澆之致弊。
7.
謂致力于,從事。
1.出自《梁書·良吏傳·孫謙》謙為郡縣,常勤勸課農桑,務盡地利,收入常多於鄰境。
2.出自《看小舟除萍》詩獨攜便面巡荷沼,自課蘭舟掠水萍。
3.出自《〈爨馀吟〉序》然先孺人課女紅嚴,無暇讀書,亦未知講求聲律。
8.
征收或交納賦稅。
1.出自《逸周書·大匡》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征,躬競比藏。
2.出自《文選·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每時入芻藁,歲課田租。
3.出自《新唐書·楊玚傳》〔楊玚〕曰:“韋氏當國,擅擢士大夫,赦罪人,皆不改,奚獨取已寬之人重斂其租?非所以保下之宜?!彼熘共徽n。
4.出自《馬政議》養馬者課其駒,可也。
9.
賦稅;租稅。
1.出自《隋書·食貨志》其課,丁男調布絹各二丈……男年十六,亦半課,年十八正課,六十六免課。
2.出自《西域河中十詠》釀春無輸課,耕田不納租。
3.出自《籌鹺篇》議者動曰:減之又減,安能敵無課之私?此鄰私混于場私。場私無課,而鄰私有課。
4.出自《姜老三入黨》從他閨女被細老頭賣走以后,風言風語,社上的地不叫他種了,他去求了一次細老頭,加了五斗課。
10.
計算。
1.出自《九章算術·方田》課分。
2.出自《疇人傳·王錫闡下》古人之課食時也,較疏密于數刻之間;而余之課食分也,較疏密于半分之內。
11.
講習;學習。
1.出自《梁書·儒林傳·沈峻》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士,在門下積年,晝夜自課。
2.出自《墓林處士墓志銘》處士自少攻為詩,竟以成名。迨其死也,猶課某章,未繕而卒。
3.出自《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詩衾寒難入夢,險韻詩自課。
12.
功課,作業。
1.出自《雜纂·失本體》不點檢學生作課,不念書,失先生體。
2.出自《續夷堅志·張童入冥》呂遂潔居一室,日以誦經為課。
3.出自《死水微瀾》每天來喝一杯燒酒,自是常課。
13.
教學的科目。
1.出自如:本學期有六門課。
14.
教學的時間單位。
1.出自如:今天上午只有一節課。
15.
教科書根據課時而分的段落。
1.出自如:這本教科書共有三十課。
16.
有計劃的分段教學。
1.出自如:上課;下課;星期六下午沒課。
17.
占卜的一種。
1.出自《冷齋夜話》有日者能課,使之課,莫不奇中。
2.出自《蝶戀花·悟迷》套曲壺中籌掣做簽,盤內棋排成課。待卜個他心怎么,界殘妝枕上哭。
3.出自《小二黑結婚》小二黑從小就聰明,像那些算屬相、卜六壬課,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訣,不幾天就都弄熟了。
18.
舊時某些機關、學校、工廠等分設的行政單位。
1.出自《諸葛亮會》提起臨時工,還有這樣一樁事。公安課查出煉焦部一個抬煤的臨時工,是國民黨軍統特務,是個少將。
19.
同“騍”。母馬。參見“課馬”。
1.出自《珩璜新論》俗呼牝馬為課馬,出《唐六典》。凡牝四游五課,羊則當年而課之。課,歲課駒犢。
2.出自《陔馀叢考·騍馬》唐以前本呼牝馬為草馬,及牧監設課后,遂呼課馬,后人又易以馬旁而為騍馬耳。
20.
用同“窠”。巢。
1.出自《暮春》詩蜜滿蜂登課,泥香燕作家。
21.
用同“錁”。參見“課銀”。錁銀,銀錠。
1.出自《東堂老》暗寄課銀五百錠在老友李茂卿處,與男揚州奴困窮日使用。
2.出自《魔合羅》有夫李德昌,將帶資本課銀一十錠,販南昌買賣,前去一年,并無音信。
22.
用同“嗑”。參見“課牙”。嗑牙,斗嘴嚼舌。
1.出自《錯立身》戲文你課牙比不得杜善甫,串仗卻似鄭元和。
1.朝見奏對。
2.舊土司名。有上﹑中﹑下之分,稱三瞻。上瞻對茹長官司,下瞻對安撫司,均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中瞻對長官司,乾隆十年(1745年)置。在今四川新龍一帶,地處雅礱江上游。宣統三年(1911年)置瞻對設治委員,辛亥革命后改為懷柔縣,不久改瞻化縣,1952年又改新龍縣。
1.恭敬侍奉。
1.復姓。傳說春秋宋景公時有瞻葛祁。見雷學淇校輯《世本.氏姓》。
1.富裕。瞻,通"贍"。
1."瞻前顧后"之省。形容有所顧慮,猶豫不決。
2.仰望;回顧。
3.觀看。
4.照應;看顧。
1.見"瞻前顧后"。
1.瞻仰;觀看。
1.唐李白《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唐韓朝宗曾作荊州長史,喜拔用后進,為時人所重◇因以"瞻韓"為初見面的敬詞,意謂久欲相識。
1.照顧保護。
1.南宋朝參儀式的一種。
1.猶懷念,顧念。
1.遠望。
2.仰觀。
1.朝見;覲見。
1.瞻仰致敬。
1.猶渴慕。
1.謂俯視。
1.見"瞻星揆地"。
1.仰望倚賴。
1.觀看,觀覽。
1.瞻仰禮拜。
2.指基督教﹑天主教徒的宗教節日,又稱禮拜。
1.星期日的別稱。天主教﹑基督教徒稱星期日為主日,又稱禮拜日或瞻禮日。
1.仰慕;依戀。
1.觀看;察看。
1.古代寓言中假設的人名。意謂所見分明。
1.猶仰慕。
瞻望并思考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1.瞻玩。
1.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1.見"瞻企"。
1.亦作"瞻跂"。
2.盼望;仰望。
1.語出《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后以"瞻前忽后"形容難以捉摸。
1.思前想后。形容反復思考。
1.謂照顧情面。
1.閱覽,閱讀。
1.問候;看望。
1.贍養;供養。
2.照顧侍奉。
1.觀瞻。指外觀?!墩撜Z.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一說下視。見朱熹《論語集注》。
2.觀看;顧盼。
1.乍見貌。形容相見時間短暫。
1.仰慕;緬懷。
1.猶高聳。
1.瞻仰歡送。
1.敬仰與祝愿。
1.觀覽探尋。
1.遠望;觀看。
1.猶視聽。
1.亦作"瞻耫"。
2.觀賞,玩賞。
1.遠望;展望。
2.仰望;仰慕。
1.猶言見多識廣。
1.《詩.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從祿?瞻烏爰止,于誰之屋?"毛傳"富人之屋,烏所集也。"鄭玄箋"視烏集于富人之室,以言今民亦當求明君而歸之。"后以比喻亂世無所歸依之民。
2.泛指富人屋上的鳥。
1.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