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望;遠(yuǎn)看。
1.出自《說文·門部》闞,望也。
2.出自《琴賦》邪睨昆侖,俯闞海湄。
3.出自《寄盧仝》詩每騎屋山下窺闞,渾舍驚怕走折趾。
4.出自《東京夢(mèng)華錄·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上有樓觀,廣百丈許,曰寶津樓,前至池門,闊百余丈,下闞仙橋水殿,車駕臨幸觀騎射百戲於此。
2.
探望,看望。
1.出自《尸子·君治》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
3.
臨。
1.出自《宋史·岳飛傳》又遣兵東援劉锜,西援郭浩,自以其軍長(zhǎng)驅(qū)以闞中原。
2.出自《蓬萊山房記》即所居之西偏,辟為一室,以領(lǐng)山海之勝。右闞波瀾,左撫林麓,前岡后阜,如揖如拱。
3.出自《郁離子·麋虎》虎逐麋,麋奔而闞于崖,躍焉,虎亦躍而從之,俱墜而死。
4.
通“嵌”。
1.出自《湘山野錄》換一巨梁,背鑿一竅,闞一版於竅中。
2.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闞車渠光璨爛,摩瓏、琥珀色參差。
5.
古地名。在今山東省汶上縣。
1.出自《春秋·桓公十一年》冬十有二月,公會(huì)宋公于闞。
6.
姓。春秋齊有闞止。見《左傳·哀公六年》。
1.出自《元和姓纂?闞韻》闞,齊卿闞止之后。
1.亦作"痚外"。
2.疏遠(yuǎn)見外。
1.亦作"痚玩"。
2.松懈玩忽。
1.亦作"疏頑"。
2.懶散頑鈍。
3.指強(qiáng)硬﹐固執(zhí)。
1.稀疏的網(wǎng)。喻寬大的法律。語出《老子》"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亦作"痚罔"。
2.虛妄不實(shí)。
1.亦作"痚妄"。
2.淺薄無知。
3.虛妄不實(shí)。
1.稀少。
1.亦作"疏蕪"。
2.蕭索荒蕪。
3.指稀疏散亂。
4.淺陋蕪雜。
5.廢弛。
1.粗疏而不順人情。
1.分開;隔開。
1.亦作"疏細(xì)"。
2.稀疏而纖細(xì)。
3.粗率淺薄。
1.見"疏閑"。
1.亦作"痚嫌"。
2.疏遠(yuǎn)嫌棄。
1.粗暴狠毒。
1.亦作"痚香"。
2.清淡的芳香。指梅花。
1.亦作"痚懈"。亦作"踈懈"。
2.怠慢。
3.疏忽松懈。
1.直率倔強(qiáng)。
1.亦作"痚秀"。亦作"踈秀"。
2.疏朗清秀。
3.挺拔秀麗。
1.亦作"踈煙"。
2.謂香火冷落。
1.亦作"痚窅"。
2.幽靜深遠(yuǎn)。
1.亦作"痚野"。亦作"踈野"。
2.猶曠野。
3.粗略草率。
4.放縱不拘。
1.疏通使延伸。
1.疏忽遺漏。
1.疏通和闡發(fā)文義。
1.松弛懶散。
1.亦作"痚易"。
2.猶粗率﹐輕率。
1.亦作"痚逸"。
2.淡泊超逸。
3.散失。
1.古樸的樂音。
1.斷斷續(xù)續(xù)地叫。
1.亦作"痚影"。疏朗的影子。
2.詞牌名。南宋姜夔自度曲。又名《綠意》﹑《解佩環(huán)》。雙調(diào)一百十字﹐仄韻。
1.亦作"痚庸"。
2.見"疏慵"。
3.粗疏平庸。
1.亦作"痚慵"。亦作"痚庸"。亦作"踈慵"。
2.疏懶;懶散。
1.格子稀疏的或破損的窗。
1.亦作"痚愚"。
2.粗疏笨拙;懶散愚昧。
1.平庸的言語。
2.指空疏的言詞。
1.亦作"痚窳"。
2.粗劣。
1.疏通水源。
2.引申為發(fā)源。
①謂不與之親近歡則相親,忿則疏遠(yuǎn)|親戚故舊,早已疏遠(yuǎn)。②指不親近的人夫以疏遠(yuǎn)與近愛信爭(zhēng),其數(shù)不勝也。
1.散布。
1.亦作"痚越"。亦作"?越"。
2.疏通瑟底之孔﹐使聲音舒緩。《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孔穎達(dá)疏"越,謂瑟底孔也,疏通之使聲遲,故云疏越。"后以指悠揚(yáng)﹑雋永。
3.疏散。
4.疏忽;疏漏。
1.亦作"疏f"。
2.洗滌;沐浴。
3.特指烹茗。
4.疏浚﹐疏通。
5.猶舒暢。
1.淡雅的韻致。
1.亦作"踈鑿"。亦作"?鑿"。
2.開鑿。
1.偏激浮躁。
1.開闊舒展。
1.清理整頓。
1.見"疏證"。
1.亦作"痚直"。亦作"踈直"。
2.正直﹐坦率;粗疏率直。
1.古代祭祀用的肥雉。
1.疏導(dǎo)治理。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qǐng)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duì)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