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水。
2.
名詞
田野中像壟一樣高出地面的部分。
3.
名詞
地面洼陷處;坑。
4.
名詞
(Kǎn)姓。
5.
量詞
坎德拉的簡稱。一個光源發出頻率為540×1012赫的單色輻射,并且在這個方向上的輻射強度為1/683瓦每球面度時的發光強度就是1坎。
6.
形容詞
詳見“坎坷”。道路坑洼不平;比喻不得志、不順利。
1.
亦作“埳”。
2.
掘坑;挖洞。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柳聞之,乃坎,用牲,埋書。
2.出自《新唐書·吳少誠傳》訴然之,以精騎夜襲蔡,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
3.出自《舊五代史·晉書·張廷蘊傳》廷蘊首率勁兵百余輩,逾洫坎城而上,守陴者不能御。
3.
墓穴;墓坑。
1.出自《禮記·檀弓下》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觀其葬焉,其坎深不至於泉?!?/p>
2.出自《南史·劉歊傳》斂訖,載以露車,歸於舊山,隨得一地,地足為坎,坎足容棺。
3.出自《新唐書·來鎮傳》鎮之死,門下客散去,掩尸于坎,校書郎殷亮獨后至,哭尸側,為備棺衾以葬。
4.
古時祭月及川谷的坑穴。
1.出自《禮記·祭義》祭日于壇,祭月於坎。
2.出自《禮記·祭法》四坎壇,祭四方也。
5.
盛酒器。
1.出自《爾雅·釋器》小罍謂之坎。
6.
陷;陷落。
1.出自《易·說卦》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
2.出自《夜譚隨錄·香云》是累累者,數十百年后,旋夷為都邑,旋坎為污池,旋祀為壇灶。
7.
《易》卦名。八卦之一。卦形為???蚕笳麟U難,代表水,為北方之卦。
1.出自《易·習坎》彖曰:“習坎,重險也?!?/p>
2.出自《易·說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
3.出自《論衡·難歲》立春,艮王、震相、巽胎、離沒、坤死、兌囚、乾廢、坎休。
4.出自《桃花扇·入道》女有女界,下合坎道;快向北山之北,修真學道去。
5.出自《雪中人·移云》自家查府蒼頭。我主人求全得毀,無妄生災;出坎既保余生,還家竟無下落。
8.
指與坎卦相應的坎音。參見“坎音”、“八音”。
1.出自《白虎通?禮樂》塤,坎音也。
9.
扣;戴。
1.出自《醒世姻緣傳》﹝晁大舍﹞隨把網巾摘下,坎了浩然巾,穿了狐白皮襖,出去接待。
2.出自《儒林外史》跟著一個漢子,酒糟的一副面孔,一頂破氈帽坎齊眉毛,挑過一擔行李來。
10.
條狀突起或臺階狀物的統稱。
1.出自《齊民要術·柳》至春凍釋,於山陂河坎之旁,刈取箕柳,三寸截之,漫散,即勞;勞訖,引水停之。至秋,任為簸箕。
2.出自《便民圖纂》﹝貓﹞口中三坎者捉一季,五坎者捉二季,七坎捉三季,九坎捉四季。
11.
憂,恨。參見“坎毒”。
1.出自《太玄·內》爾儀爾悲,坎我西階。
12.
象聲詞。形容物相撞擊。參見“坎坎”。
1.出自《詩·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2.出自《石鐘山記》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竄坎鏜鞳之聲。
13.
方言。剛,才。
1.出自《海上花列傳》就是坎做起要鬧脾氣勿好。
14.
姓。明有坎輝。見《奇姓通》。
1.出自《正字通?土部》坎,姓?!镀嫘胀ā罚好髡y中坎輝。
15.
坑。地面凹陷處。
1.出自《禮記·喪大記》小臣爪足,浴余水棄於坎。
2.出自《齊民要術·大豆》泛勝之區種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得千六百八十坎?!?/p>
3.出自《〈無量壽經會釋〉敘》婆娑世界,本華藏世界第十三重,眾生視為坑坎土石者。
16.
泛指坡。
1.出自《秘密列車》開到兩站地,只剩八寸水,又開一站,剩的只有三寸了,偏偏又要上坎。
17.
指掘墓穴。
1.出自《周書·異域傳下·突厥》春夏死者,候草木黃落,秋冬死者,候華葉榮茂,然始坎而瘞之。
2.出自《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高其上而坎其中,以為公之宮,奈何乎公。
3.出自《虞部員外郎許君墓志銘》有阪之墟兮,可坎而宮;靈將下之兮,我占既從。
1.猶饋贈。
1.饋贈;犒勞。
①前朝的舊臣;留戀舊時代的老人周公旦進殷之遺老,而問殷之亡故|二人皆系前清遺老。②飽閱世變的老人使垂白遺老,再逢大寶之安|坐中皆遺老。
1.指改朝換代后已經失勢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1.謂失去樂趣。
1.故壘。
1.謂拋棄世俗之累。
2.連累;牽累。
1.亦作"遺黧"。
2.亡國之民。
3.指淪陷區的人民。
4.劫后殘留的人民。
5.后世百姓。
1.指前朝留下的歷經世變的老人。
1.謂給父母增添憂患。
1.指古《禮經》。
2.指身后的喪禮。
3.猶言違失禮儀。
1.故里;故居。
1.謂違背事理。
1.《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以"遺鯉"謂寄送書信。
1.猶馀力。
1.謂遺留禍患。
1.未盡其用的利益。
2.猶言留下好處。
3.馀利;剩馀的好處。
4.猶拉稀。利,通"痢"。
1.遺落的谷粒。
1.謂缺少食糧。
2.指馀糧。
1.指死者遺下的褂子。
1.指遺漏而未被焚燒之處。
1.前人遺留的業跡。
2.前人遺留的烈節﹑風操。
3.指前朝或歷史上的堅貞不屈的剛強之士。
1.指殘剩的磷火。
1.留戀,吝惜。
1.臨終前的告誡﹑囑咐。
1.逶迤曲折地流動。
1.謂以前的事物或現象繼續存在;留傳下來。
2.猶遺囑。
1.猶遺冢。
1.謂應該列入或提到的事物因疏忽而沒有列入或提到。
2.指棄置未用的人或物。
3.猶失火。
1.猶殘敵。
1.謂贈送財物。
2.指贈送的財物。
1.指黃泉路。
2.失敗;危險。路,通"露"。
1.謂遺棄不取。
2.指前人的語錄。
1.謂漏網的同伙。
1.典出《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申舟途經宋國,宋華元乃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楊伯峻注"此時楚莊在路寢,古人在室內不穿鞋。屨即后代之履,今之鞋。聞申舟被殺,怒而起,起而走。不及納屨。及者,送屨者追而及之也。"后以"遺履"指遇到憤怒之事,急忙外出處理而不及納履。形容憤怒之極。
2.指遺棄之履。
1.馀念;其他的想法。
2.拋棄俗念;忘懷得失。
1.猶產卵。
1.嫌棄而忽略。
2.遺脫;疏漏。
1.指前人留下的觀點﹑見解。
2.馀論;異議。
1.遺失;散失。
2.遺漏;漏掉。
3.猶言散失流落。
1.謂遺忘棄置世俗之事。
1.后代,后裔。
1.指殘剩的茅草。
1.謂繪畫舍其形似而取其神似。
1.遺棄埋沒;遺亡淹沒。
1.指遺留下來的美好風尚﹑德行等。
2.謂遺漏美好事物。
1.亦作"遺甿"。
2.指前朝之民。
3.指劫后殘馀的人民。
4.遺裔;后人。
1.見"遺氓"。
1.猶后裔。
2.猶遺氓。
1.指死者生前訂立的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