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單底鞋。多以麻、葛、皮等制成。后亦泛指鞋。
1.出自《周禮·天官·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2.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
3.出自《莊子?寓言》脫屨戶外,膝行而前。
4.出自《邵武軍泰寧縣丹霞禪院記》〔邵武軍〕既落發,受具戒,居雙林院。遠近向風,戶外之屨滿矣。
2.
穿鞋。
1.出自《孔公墓志銘》親戚之不仕與倦而歸者,不在東阡在北陌,可杖屨來往也。
2.出自《夷堅乙志·皇甫自牧》六月劇暑,自牧在舟中,與同行者皆袒裼不冠屨。
3.
腳上著物。參見“屨校”。
1.出自《易·噬嗑》屨校滅趾,無咎。
4.
踩踏。
1.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屨般首,帶修蛇。
5.
任;擔任。
1.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身屨典軍搴旗者數也,可謂壯士。
1.謂按一定距離開溝挖穴,播入種子。
1.猶宇宙。
1.亦作"區娵"。
2.角落。引申指偏僻。
1.屋的曲角。
2.曲意阿附。
1.丹徒有高驪山,傳說昔有高驪國女來此,東海之神乘船致酒,欲禮聘為妻,女不肯,海神撥船覆酒,流入曲阿湖◇遂以產美酒著名。見《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一.潤州》。
1.深愛,溺愛。
1.猶違拗。
1.曲折幽深。
1.藏語。藏人穿的外套,很長,齊到腳面。
1.盡量包含。
1.完備。
1.唱本;戲曲作品。
1.曲意包庇﹑袒護。
1.曲為掩蓋。
1.謂曲折的變化。
1.周詳地治理。《荀子.王霸》"儒者為之不然﹐必將曲辨。"梁啟雄釋"曲﹐周也……《說文》'辨﹐治也。'"一說﹐謂盡量辨明是非÷懿行曰辨﹐古"辯"字。王先謙曰虞王本作"辯"。見楊柳橋《荀子詁釋》。
2.同"曲辯"。
1.巧辯;詭辯。
2.詳細辯駁。
1.鄉愚‖有不懂事﹑無知識之意。
1.曲刃。
1.類似曲蓋的斗笠。
1.亦作"曲餅"。
2.餅狀的酒母。
1.意謂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1.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
2.歌館或妓院的代稱。
1.唐汝陽王李琿的自稱。
1.蠶箔。飼蠶的器具。用萑葦或細竹編織而成。也稱"薄曲"。
1.樂曲。
1.古代軍隊編制,部下有曲,曲的長官為曲長。
1.亦作"曲鬯"。
2.周盡而暢達。亦謂使周盡暢達。
1.見"曲暢"。
1.指不正直的朝臣。
1.酒車。
1.亦作"曲塵"。
2.酒曲上所生菌。因色淡黃如塵,亦用以指淡黃色。
3.借指柳樹,柳條。嫩柳葉色鵝黃,故稱。
4.初春時嫩柳倒映水中而呈鵝黃色的春水。
5.指茶。
1.淡黃色的絲織品。
1.指柳條,柳絲。柳葉呈鵝黃色,故稱。
1.詳述。
1.多方設法使有成就;委曲成全。
1.曲意順承。
1.指漢將蟲達。達隨劉邦滅秦,封曲城圉侯,以劍術立名天下。見《史記.日者列傳褚少孫論》。
2.借指善于擊劍之人。
1.人體經穴名。在兩肘橫紋外端骨凹陷處。
2.曲折回繞的水池。
3.春秋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寧陽縣東北。
1.木工用來求直角的尺,用木或金屬制成,像直角三角形的勾股二邊,通常在較長的一邊上有刻度。也叫矩尺。
1.用大豆發酵制成的調味品。也叫豆豉。
1.亦作"曲詞"。邪僻之詞;阿諛之詞。
2.含義隱微之詞。
3.謂隱微其詞。
1.敬詞。稱尊長的賜予﹑關照等。猶言承蒙賜予。
1.委曲順從。
1.方言。蜷縮,蹲。
1.猶私恩。
1.委曲得當;完全恰當。
1.曲折的小路。
2.棋局。
3.鄉曲,鄉里。
1.亦作"曲道士"。
2.指酒。
1.亦作"曲店"。
2.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