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終了,完畢。
2.
副詞
從頭到尾;全。
3.
副詞
到底;終于。
4.
副詞
表示出乎意料。
5.
名詞
(Jìng)姓。
1.
奏樂完畢。
1.出自《周禮·春官·樂師》凡樂成則告備
2.
終了;完畢。
1.出自《詩·大雅·瞻卬》鞫人忮忒,譖始竟背。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3.出自《讀徐寄塵小淑詩稿》詩新詩讀竟齒猶芬,大小徐名久已聞。
3.
窮究。
1.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論》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矣。
2.出自《王公行狀》大凡民有犯法,詆欺者,雖末事必竟,過誤雖大必貸之。
4.
遍;全。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
2.出自《后漢書·宦者傳·曹節》茍營私門,多蓄財貨,繕修第舍,連里竟巷。
5.
終于;到底。
1.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2.出自《北征》詩奸臣竟菹醢,同惡隨蕩析。
6.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1.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論》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
2.出自《寄答京友書》今人盡知才難,盡能言才難,然竟不知才之難,才到面前竟不知愛。
3.出自《紅樓夢》他這幾天不是病,竟是怨命。
7.
直接;一直。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叫店小二在前引路,竟到焦大郎家里來。
2.出自《桃花扇·媚座》也罷!叫長班家人,拿著衣服財禮,竟去娶他。
3.出自《老殘游記》出了南門,由千佛山腳下往東,轉過山坡,竟向南去。
8.
通“競”。強勁。
1.出自《逸周書·度訓》揚舉力竟。
9.
通“鏡”。
1.出自《說文通訓定聲·立部》騶氏作竟四夷服。
10.
通“境”。邊境;疆界。
1.出自《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
2.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與戰于竟。
3.出自《荀子·富國》其竟關之政盡察。
4.出自《漢書·地理志下》后八世,穆公稱伯,以河為竟。
11.
謂自始至終的整段時間。
1.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
2.出自《漢書·張湯傳》吳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
直系軍閥首領。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曾任北洋軍第三鎮統制。辛亥革命后歷任直隸督軍兼省長、直魯豫三省巡閱使。直奉戰爭中擊敗張作霖,控制北方政局。1923年以五千銀元一票收買國會議員,賄選為大總統”。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被趕下臺。
1.即部曹。部屬各司的官吏。
1.屬吏;胥吏。
1.伙伴,同伴。
1.指魏晉。魏為曹氏,晉為司馬氏,故云。
2.三國魏曹真﹑晉司馬懿的并稱。
1.曹操小字阿瞞,因呼為曹瞞。
1.儕輩;同類。
1.同"曹偶"。
1.見"曹丘"。
1.見"曹丘"。
1.曹植﹑沈約的并稱。
1.朝代名。即三國魏。因系曹氏所建,故后稱曹魏,以別于拓跋魏。
2.指《詩.國風》中的《曹風》﹑《魏風》。
1.同伙;同伴。
1.謂官署分科掌管的事務。
1.水名。在廣東省曲江縣東南雙峰山下。
2.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
清代小說家。名fe21#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遼陽『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為江寧織造。雍正初年,其父被免職下獄,家產被抄沒,從此家道中落。代表作長篇小說《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歷時十年,未及完成。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所續。
劇作家。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早年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執教于復旦大學、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建國后任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劇協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主要劇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1.主人。財物或權力等的所有人。
2.謂機構的負責人或主持者。
1.象聲詞。形容聲音喧鬧雜亂。
2.喧盛。
1.形容眾聲嘈雜。
2.猶吵吵。
1.象聲詞。形容聲音雜亂。
1.象聲詞。形容重濁與輕細的樂器聲錯雜喧響。
2.象聲詞。形容雜亂的聲音。
1.形容聲音的喧鬧雜亂。
1.形容管弦聲的喧鬧。
1.象聲詞。形容聲音的喧鬧雜亂。
1.聲音雜亂貌。
1.吵鬧。
1.聲音雜亂貌。
1.猶吵嚷。
1.象聲詞。形容鳥叫聲的雜亂細碎。
1.胡言亂語貌。
1.嘈雜喧囂。
1.雜亂的聲音。
1.形容鼓聲喧響。
1.亦作"嘈?"。
2.聲音雜亂;喧鬧。
1.謂清代漕運總督所屬的綠營兵。擔負漕糧的催督﹑保護等。
1.存放漕米的倉庫。
1.指漕米倉庫。
1.管理漕運的官員。
1.指漕糧運輸一日的行程。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漕程》。
1.用于漕運的船只。
1.象聲詞。形容水聲。
1.即漕路。
1.供漕運用的大型船只。
1.舊時在漕糧正稅外,加收有關漕運的費用,稱為"漕費"。
1.管理漕務的官署。
1.舊時的漕糧賦稅。
1.指漕試。
2.漕運貢米。
1.漕運谷物。
1.西域古國名。約在今蘇聯中亞撒馬爾罕西北。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作"劫布呾那",當為kapūt?n(gubdan)/kebud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