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端正;正派。
2.
名詞
東西的一頭;(事情的)開頭。
3.
名詞
原因;起因。
4.
名詞
方面;項目。
5.
動詞
手平托東西。
6.
動詞
除掉;剿除。
7.
名詞
(Duān)姓。
8.
量詞
古代布帛長度單位,二丈為端,一說六丈為一端。
9.
動詞
〈口〉拿架子。
10.
動詞
比喻揭露。
1.
“耑”的今字。
2.
理正;平整;校準(zhǔn)。
1.出自《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2.出自《管子·四時》端險阻,修封疆,正千伯。
3.出自《楚辭·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4.出自《淮南子·時則訓(xùn)》令官市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稱,端權(quán)概。
3.
公正;正直。
1.出自《說苑·至公》今棄法背令而釋犯法者,是為理不端,懷心不公也。
4.
使正當(dāng);使正直。
1.出自《禮記·祭統(tǒng)》盡其道,端其義,而道生焉。
2.出自《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5.
頂部;鋒尖;末梢。
1.出自《禮記·檀弓下》柏槨以端,長六尺。
2.出自《韓詩外傳》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3.出自《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乃收城中得千余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
6.
開始。
1.出自《禮記·禮運(yùn)》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出自《原道》不求其端,不訊其末。
7.
頭緒。
1.出自《禮記·禮運(yùn)》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郭嘉傳》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jì)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yè),難矣!
3.出自《李君墓志銘》其說汪洋奧美,關(guān)節(jié)開解,萬端千緒,參錯重出。
8.
涯涘;邊際。
1.出自《莊子·秋水》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2.出自《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主道員者,運(yùn)轉(zhuǎn)而無端。
3.出自《后漢書·趙咨傳》反素復(fù)始,歸於無端。
9.
先兆;跡象。
1.出自《史記·黥布列傳》赫至,上變,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fā)誅也。
2.出自《君子行》福鐘恒有兆,禍集非無端。
3.出自《鄭氏東園記》或曰,凡妖祥之端,必其大者先見,而后小者應(yīng)之。
10.
方面;種類。
1.出自《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shù)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3.出自《寒硤》詩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
4.出自《野獲編·內(nèi)閣一·輔臣殿閣銜》但有崇進(jìn)與斥削二端,更無外補(bǔ)左官之事矣。
5.出自《沸羹集·文化界時局進(jìn)言》更就有礙于民主實現(xiàn)者而言,則有犖犖六大端,應(yīng)請加以考慮。
11.
事由;原委。
1.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2.出自《漢書·王商傳》審有內(nèi)亂、殺人、怨懟之端,宜窮竟考問。
3.出自《齪齪》詩天意固有屬,誰能詰其端?
12.
心緒;思緒。
1.出自《代東門行》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
2.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
13.
審視;細(xì)看。參見“端詳”。
1.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2.出自《寫真寄夫南楚材》詩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端。
14.
雙手平舉捧物。參見“端簡”。
1.出自《西游記》你看那眾和尚,搬箱抬籠,搶桌端鍋,滿院里叫苦連天。
2.出自《紅樓夢》正值襲人端了兩碗菜走進(jìn)來。
15.
準(zhǔn)定;應(yīng)當(dāng)。
1.出自《滿庭芳》詞佳期在,寶釵鸞鏡,端不負(fù)平生。
2.出自《永遇樂》詞曲屏端有,吹簫人在,同倚暮云清曉。
3.出自《水調(diào)歌頭》詞異日再過此,端為解征驂。
16.
古代幾何學(xué)上的點。
1.出自《墨子·經(jīng)上》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17.
古代的禮服。多用于喪祭場合。
1.出自《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
18.
宮殿或京城的正南門。參見“端門”。
1.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巖巖北闕,南端逌遵。
19.
六朝時對幕職的敬稱。
1.出自《表異錄·職官》六朝稱府幕曰府端,州幕稱州端,節(jié)度曰節(jié)端,憲司幕曰憲端。
20.
用同“鍛”。
1.出自《愧郯錄》楊太監(jiān)簡在戎監(jiān),嘗得諸李尉府顯忠之族子,謂甲不經(jīng)火,冷砧則勁可御矢,謂之冷端。
21.
古代量詞。帛類的長度單位。
1.出自《周禮·地官·媒氏》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2.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
3.出自《資治通鑒·漢獻(xiàn)帝初平二年》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
4.出自《容齋五筆·謂端為匹》今人謂縑帛一匹為壹端,或總言端匹。案,《左傳》:“幣錦二兩。”注云:“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二兩,二匹也。”然則以端為匹非矣……若束帛,則卷其帛為二端,五匹遂見十端。
5.出自《儒林外史》次日,大爺備了八把點銅壺、兩瓶山羊血、四端苗錦,六簍貢茶,叫人挑著,一直來到葛來官家。
22.
副詞。故意;特地。
1.出自《韓非子·飾邪》豎谷陽之進(jìn)酒也,非以端惡子反也。
2.出自《呂氏春秋·疑似》明日,端復(fù)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
3.出自《冷齋夜話·荊公鐘山東坡余杭詩》山谷云,天下清景,初不擇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shè)。
23.
通“喘”。小聲說話。
1.出自《荀子·勸學(xué)》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24.
通“專”。笏;手版。
1.出自《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業(yè)不息版。
25.
姓。復(fù)姓端木的省稱。
1.出自《端木府君墓志銘》予友端君以善既卒之一年……君諱復(fù)初。以善,其字也。姓端木氏。其先為衛(wèi)人,出於孔門弟子子貢之裔。今獨(dú)以“端”稱氏者,從省文也。
26.
指正直的人。參見“端人”、“端平”。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則有晉鄭,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
27.
指肇事者。
1.出自《墨子·號令》慎無敢失火,失火者斬其端。
28.
引申為把隱藏著的東西公開。大家把問題都端出來。
29.
副詞。恰巧;正好。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其余誠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寧前。
2.出自《救亡決論》彼唯有見于近而無見于遠(yuǎn),有察于寡而無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輩。
30.
副詞。究竟;到底。
1.出自《行藥至城東橋》詩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
2.出自《幽事》詩余年端有幾?風(fēng)月且婆娑。
3.出自《續(xù)洪憲紀(jì)事詩》再起東山成畫虎,圍棋端不救蒼生。
31.
副詞。的確;實在。
1.出自《臨江仙》詞郊外黃埃端可厭,歸來移病香閨。
2.出自《錦箋記·賜婚》下官端為淑娘姻事,歷盡無數(shù)間關(guān)。
3.出自《洪憲紀(jì)事詩》湘綺老人端解事,封還官職避彈章。
32.
副詞。全;都。
1.出自《海師恢復(fù)鎮(zhèn)江一路檄》歸正反正,端在今日。
2.出自《聊齋志異·白于玉》葬母教子,端賴卿賢。
33.
正,不偏斜;直,不彎曲。
1.出自《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
2.出自《墨子·非儒下》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
3.出自《鼠璞·樊遲學(xué)稼》畎欲深而端,畝欲沃以平。
4.出自《續(xù)書譜·真》懸針者,筆欲極平,自上而下,端若引繩。
1.方言。指凝固的片狀的血。
1.喻指蚊蟲吸食的血源。語出漢揚(yáng)雄《法言.淵騫》。
1.喻指眾多的諸侯國。商賈及得國者可以從中取利﹐猶如蚊蟲有無窮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故稱。
1.指初生嬰兒。
1.血匯成的海。形容殺人極多的慘狀。
2.形容事情的后果嚴(yán)重或關(guān)系重大。
3.中醫(yī)學(xué)名詞。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匯聚之處。
4.中醫(yī)學(xué)名詞。或謂奇經(jīng)脈中的沖脈。
5.中醫(yī)學(xué)名詞。或謂肝臟。 6.中醫(yī)學(xué)名詞。經(jīng)穴名。位于大腿內(nèi)側(cè)﹐離臏骨一寸處的陷窩中。 7.佛教語。比喻地獄中的慘境。
1.因殺人引起的極深的仇恨。
1.血流成海﹐尸積如山。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1.同"血海深仇"。
1.血和汗水。指辛勤的勞動。
2.古代大宛國出良馬﹐汗從前肩髆出﹐如血﹐名"汗血馬"◇因以指駿馬身上的汗。
3.癥候名。中醫(yī)指出汗淡紅如血。多由火熱熾盛﹐迫血外溢所致。
1.血的痕跡。
2.指血淚的痕跡。
3.喻指悲慘苦難的往事。
測定單位容積血液內(nèi)血紅蛋白的含量。正常值成年男性130~170克/升;成年女性100~150克/升;兒童120~150克/升。一般情況下,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基本上與紅細(xì)胞計數(shù)一樣,但有時不一定完全成比例。
一種含鐵的卟啉化合物。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不溶于水,易溶于氨和二甲胺等。作為血紅蛋白和某些氧化還原酶的輔基,參與生物體中氧的傳遞和氧化還原作用。
1.同"血糊淋剌"。
1.見"血糊淋剌"。
1.見"血胡同"。
1.見"血胡同"。
1.鮮血凝成一片的樣子。
1.亦作"血胡淋剌"。亦作"血糊流拉"。
2.鮮血淋漓的樣子。
1.見"血糊淋剌"。
1.同"血糊淋剌"。
1.飛濺的鮮血。
1.指皮膚紅潤的顏色。
1.亦作"血跡"。
2.血在物體上留下的痕跡。
1.指便血﹑吐血﹑咳血等出血的疾病。
1.舊俗指忌諱見血的日子﹐逢該日不殺牲。
古時宰殺牲畜取血祭祀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血液的組成成分之一。呈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占血液總量的55%。主要含有水,血漿蛋白質(zhì)(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以及糖類、脂肪、膽固醇、各種無機(jī)鹽、抗體、激素酶等。
1.中藥名。又名騏驎竭。
1.形容費(fèi)盡心血。
1.皮膚破損后滲出的少量的血。
1.鮮血浸漬。
2.指血紅色的斑點。
1.指用血抄寫的經(jīng)書。相傳元僧善繼刺指血寫《華嚴(yán)經(jīng)》,藏蘇州半塘龍壽庵,通稱血經(jīng)。參閱清顧祿《桐橋倚棹錄.古跡.血書》。
2.指月經(jīng)。
1.滴入血的酒。多于盟誓時飲之。
1.極其誠摯的懇求。
1.指流血的傷口。
1.血盆大口。形容兇相。
2.帶血的傷口。
1.《通俗常言疏證.言語》引宋曉瑩《羅湖野錄》"崇覺空嘗頌野狐話曰'含血噴人﹐先污其口。'"按﹐今本《羅湖野錄》卷二"噴"作"潠"。因以"血口噴人"比喻用惡毒的語言誣蔑別人。
1.中醫(yī)病名。
1.醫(yī)院中儲藏血液以供輸血時應(yīng)用的設(shè)備。
1.塊狀的血。
2.指嬰兒。
1.中醫(yī)指貧血。
1.混和著血的浪濤。
2.指沸騰的熱血。
1.猶血汗。
1.鮮血淋漓的樣子。
2.狠毒慘酷的樣子。
1.猶紅臉。指不講情面的臉色。
1.血和脂膏。
1.一種用牲血制成的涂料。
1.鮮血淋漓的樣子。
2.形容情況慘酷。
1.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1.見"血流成河"。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