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量詞
量詞。①用于長條東西分成的若干部分。②表示一定距離。③事物的一部分。
2.
名詞
(Duàn)姓。
3.
名詞
工礦企業中的行政單位。
4.
名詞
段位。
5.
名詞
相連接的事物劃分成的部分。
1.
鍛。錘擊。
1.出自《說文·殳部》段,椎物也。
2.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金之工,筑、冶、鳧、栗、段、桃。
3.出自《海內十洲記》風生獸……斫刺不入,打之如灰囊。以鐵椎段其頭數十下乃死。
2.
碫。礪石。
1.出自《說文·殳部》段
2.出自《墨子·經說下》段、椎、錐俱事於屨,可用也。
3.
腶。腶脯。參見“段脩”。
1.出自《說文·殳部》段
4.
緞。絲織物名。
1.出自《武林舊事·乾淳奉親》上於閣子庫取賜五兩數珠子一號、細色北段各十匹。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只見一個漢子,頭上帶個竹絲笠兒,穿著一領白段子兩上領布衫。
3.出自《典故紀聞》洪武永樂間,各處府縣歲貢彩段,工部驗中,方送內庫。
5.
分段;截斷。
1.出自《說文·殳部》段
2.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將蟻傅平陵。
6.
曲藝中的小段(節目)。參見“段子”。
1.出自《鼓書藝人》第一個段子唱完,她宣布要‘獻演’一個特別節目:“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7.
身段,體段。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不稔色,村沙段。
8.
某些部門的基層機構。
1.出自《普通勞動者》段上叫開會,我剛回來。
2.出自《那五》過了些天,段上的巡警來宣布: 凡是在北京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全算起義。
3.出自又如:工段;機務段。
9.
地質學名詞。小于組的地方性地層劃分的單位,多以地理名稱命名。
1.出自如:灣灣溝段;臺山段。
10.
通“毈”。鳥卵孵不出。
1.出自《管子·五行》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
11.
通“??”。履后帖。
1.出自《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2.出自《札樸·覽古·錦繡段》段當為??。《說文》:“??,履后帖也,或從糸。”徐鍇系傳云:“帖,后跟也。”
12.
姓。
1.出自《廣韻?換韻》段,姓。出武威,本自鄭共叔段之后,風俗通云段干木之后。段氏有出遼西者,本鮮卑檀石槐之后,晉將段匹?。
13.
圍棋棋手棋藝等級名稱。參見“段位”。
14.
量詞。表示布帛等條形物的一截。
1.出自《晉書·鄧遐傳》遐揮劍截蛟數段而去。
2.出自《謝歐陽侍郎寄示新集》詩宮錦三十段,金梭新織來。
3.出自《鳳洲雜編》油紅布每段一貫五百文,青布每段一貫五百文。
15.
量詞。表示事物的件、種。
1.出自《雜帖》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2.出自《為宗舍人謝贈物表》特降上宮若干人,給使黃門若干人,并賜物若干段。
3.出自《敦煌曲子詞·南歌子》薄羅衫子掩蘇胸,一段風流難比。
4.出自《紅樓夢》如爾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癡情,吾輩推之為“意淫”。
16.
量詞。表示行動的次、回。
1.出自《宋書·始安王休仁傳》及事平,太宗與休仁書曰:“此段殊得蘇侯兄神力。”
2.出自《南史·周盤龍傳》今段之行,必以死報。
17.
量詞。表示時、空的一定距離。
1.出自《雜帖》此段不見足下……明行集,冀得見卿。
2.出自《戲和舍弟船場探春》詩城南一段春如錦,喚取詩人到酒邊。
3.出自如:一段時間;一段路。
18.
量詞。表示事物的一部分。
1.出自《老殘游記》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
2.出自《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馀》這一段結語,有兩事使我吃驚。
3.出自如:一段話;兩段文章。
19.
量詞。圍棋術語。
1.出自《朝野僉載》帝方與人棋,欲殺一段,應聲曰:“殺卻。 ”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梁有榼頭師,高行神異,武帝敬之,常令中使召至,陛奏榼頭師至,帝方棋,欲殺子一段,應聲曰:“煞。 ”
1.敲打銅鑼。常用以警眾﹑聚眾。
1.見"鳴鑼開道"。
1.鳴叫喧鬧。
1.敲擊銅鐃。
1.指鳳凰。
2.鳴啼的鳥。
1.宛囀地鳴啼。
1.高聲鳴叫。
1.亦作"鳴佩"。
2.佩玉。
3.比喻出仕。
1.《國語.周語上》"周之興也,鹡鷟鳴于岐山。"韋昭注"鹡鷟,鳳之別名。"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北。相傳周古公亶父遷此而興◇以"鳴岐"謂吉祥之兆。
1.鳴于岐山的鳳凰。
1.蚯蚓的異名。
2.謂檐流滴于階砌而作聲。
1.謂謙德表著于外。
2.謂態度謙恭。
1.射箭。骹,同"髇",響箭。
1.謂揮動鞭梢使發聲。
1.琴。
2.彈琴。
3.《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后因用"鳴琴"稱頌地方官簡政清刑,無為而治。
1.鳴聲悅耳的鳥類。
鳥類的一個類群。腳短細,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善于囀鳴,常在草叢、樹洞、樹梢、崖壁營巢。如喜鵲、畫眉、百靈等。
1.擊磬發聲。
1.即蟋蟀。
1.謂擊響玉磬。
1.淙淙鳴響的泉水。
2.使泉水淙淙鳴響。
3.泉水名。
1.喜鵲。
1.謂開船。
1.即瑟。
1.地名。在今寧夏中衛。隋置。
2.山名。在今甘肅敦煌南。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
3.在水下滾動鳴響的沙礫。
在甘肅省敦煌市南。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20千米,高數十米。山丘為沙漠覆蓋,登山遠望,沙丘林立。據史書記載,天氣晴朗之時,山有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故有沙嶺晴鳴”之稱。山麓有月牙泉,別有一景。
1.謂揮鞭梢作響,使人肅靜。皇帝視朝﹑宴會等用之。
1.見"鳴蛇"。
1.向神明祈告。
1.呼聲;叫聲。
1.謂歌頌盛世。
2.著稱。
1.撞擊后能傳聲甚遠的石頭。可作砧石﹑磬石。
2.使山石發出鳴聲。
1.著名于世。
1.形容山泉飛流鳴濺。
1.指琴瑟等弦樂器。
1.鳴叫;嘶叫。
1.梭子;織具。
1.鳴鏑。
1.急流發出響聲的河灘。
1.道教養身所用的一種扣齒法。
1.風吹樹枝發聲。
2.指隨風動搖發聲的樹枝。
3.古地名。在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相傳商湯伐夏桀戰于此地。又名高侯原。
1.蟬的一種,亦稱秋蟬。體黑色,長一寸馀,翅色赭褐,脈黃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鳴器小而成卵圓形,秋間日沒時常長鳴不已。亦謂蟬鳴叫。
1.制作鳴琴的桐木。
2.指琴。
1.形容急流。
1.指駱駝。駞,同"駝"。
1.鼉鼓的響聲。
2.敲擊鼉鼓。
3.鼉鼓。
1.敲擊梆子使發聲。常用以巡夜和聚眾。
1.蛙鳴。比喻俗物喧鬧。
2.鳴叫的青蛙。
1.以文章著稱。
1.鳴叫飛舞。形容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