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尊重,有禮貌地對待。
2.
動詞
有禮貌地送上(飲食或物品)。
3.
動詞
恭敬。
4.
名詞
〈書〉表示敬意的禮物。
5.
名詞
(Jìng)姓。
1.
恭敬;端肅。
1.出自《易·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2.出自《文心雕龍·祝盟》祈禱之式,必誠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
3.出自《張子〈正蒙〉注·至當》敬者,禮之神也,神運乎儀文之中,然后安以敏而天下孚之。
2.
尊敬,尊重。
1.出自《論語·先進》門人不敬子路。
2.出自《送楊少尹序》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
3.出自《紅樓夢》獨有黛玉自幼兒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所以深敬黛玉。
3.
信奉。
1.出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那些帝君、大士們也可憐,敬了幾百年,一個土豪劣紳不曾替你們打倒!
4.
以禮物表示謝意或敬意。
1.出自《后漢書·周燮傳》安帝以玄??羔幣聘燮……因自載到潁川陽城,遣生送敬,遂辭疾而歸。
2.出自《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高知縣﹞便吩咐門子,於庫房取書儀十兩,送與蘇雨為程敬。
3.出自《后會仙記》予姐淑貞命以此為元靈娘娘壽,謹分攜進兄,以表小妹之敬。
4.出自《北京人》快敬祖宗去吧。
5.
有禮貌地送上。
1.出自《紅樓夢》﹝賈母﹞吃著酒,又命寶玉:“來敬你姐姐一杯。”
2.出自《艾嫂子》劉艾珍含笑抱歉,從屋里端出一盤家園茶葉泡的熱茶來,一人敬一碗。
3.出自《紅旗譜》嚴知孝坐在沙發上,仆人敬上茶來。
6.
慎重。
1.出自《書·康誥》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2.出自《國語·晉語四》非此,用師則無所矣。二三子敬乎!
3.出自《韓非子·喻老》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
7.
警戒;警惕。
1.出自《詩·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2.出自《荀子·天論》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3.出自《雷》詩君子容必變,所以敬天怒。
8.
謙詞。
1.出自《莊子·山木》敬聞命矣。
2.出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皇帝敬勞將軍。
9.
特意。
1.出自《聊齋志異·王蘭》御史醒而異之,乃釋張。張治裝旋里。囊中存數百金,敬以一半送王家。王氏子孫以此致富焉。
2.出自《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而輒道其八十余年事。
3.出自《醒世姻緣傳》我要不是自己敬來接你,我就從京里上任,近著好些路哩。
10.
通“檠”。矯正弓弩的工具。
1.出自《管子·樞言》先王之書,心之敬執也。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是故臣以王命甘薛公,驕敬三晉,勸之為一,以疾攻秦,必破之。
11.
通“驚”。驚動;驚慌。
1.出自《逸周書·官人》敬之以卒而度應。
12.
用同“更”。再。
1.出自《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三》臣愿請軍,敬與隨駕兵士交戰。
2.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曾終十善重佛僧,敬莫交身沉六趣。
13.
姓。漢有揚州刺史敬歆。見《廣韻·去映》。
1.出自《廣韻?映韻》敬,姓。陳敬仲之后。出《風俗通》。后漢有揚州刺史敬歆。
1.驅除;除去。
1.除去禍害。
1.驅除禍害,消除奸佞。
1.中醫學用語。疏散風邪的統稱。即消除表里﹑經絡﹑臟腑間滯留的風邪。
1.驅除機心。
1.謂解除塵俗牽累。
1.佛教語。修智慧,斷煩惱。意謂去除塵念,修煉智慧,便可成佛。
1.強健貌。
1.為消除邪惡災異而祭祀。
1.中醫學用語。消除濕邪的統稱。分化濕﹑利濕﹑燥濕等法。
1.中醫學用語。幫助排痰或消除生痰病因的方法。分為化痰﹑消痰﹑滌痰三類。其中以化痰法為常用。
1.驅除。
1.驅除。
1.除去虛妄。
1.驅除邪惡。
1.消除他人的疑惑。《新唐書.僖宗紀》有"協禮經之旨,祛中外之疑"句。宋儲泳著有《祛疑說》。
1.見"祛練神明"。
1.驅逐(邪妖﹑災異)。
1.猶胠篋。
1.原謂撬開箱子◇亦泛指盜竊。
2.指盜竊者。
1.小偷。
1.猶胠篋。指盜竊。
1.右翼。古代戰陣有左右翼。借指事物之相輔相成者。
1.除去。袪,通"祛"。
1.清除。袪,通"祛"。
1.強健貌。
1.謂緣飾袖口。裼,通"緆"。
1.除病。袪,通"祛"。
1.撩起衣服前往受業。形容虛心求教。
1.攪糞蛆的無齒耙。比喻無端惹事﹑挑撥是非之人。
1.產于華南的一種異草。
1.蠅類的幼蟲。
2.比喻令人厭惡的東西。
3.比喻卑鄙無恥之徒或渺小無用的人。常用作詈詞。
1.比喻卑下無能之輩。
1.謂渺小無用的東西。
1.見"蛆蟝"。
1.亦作"蛆渠"。
2.即馬蚿。百足蟲。
1.謂心地骯臟﹐腹懷淫亂。
1.蛆蟲和蒼蠅。亦比喻卑劣齷齪者。
1.猶身材。
1.猶身軀。脰,頸項。
1.亦作"軀干"。
2.泛指身體。
3.專指胴體部分。
由椎骨、肋骨和胸骨互相連接成可活動的脊柱和骨性胸廓。作用是支持頭部,保護脊髓和胸腹腔內的內臟器官。
1.體格。
1.身體。引申指生命。
1.猶身骨。
1.軀殼;身體。
1.指身體,對精神而言。
1.金元時以被俘的漢人為奴,稱"軀口"。亦簡稱"軀"。軀,通"驅"。
1.見"軀老"。
1.謀求顯達。
2.謂拜見主人時,請管門人通報姓名。
3.請求通使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