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衣服胸前或背后的部分。
2.
名詞
指胸襟。
3.
名詞
女婿之間的關系稱連襟。
1.
古代指衣的交領。
1.出自《爾雅·釋器》衣眥謂之襟。
2.出自《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
2.
襟在衣前,因用以借指前面。
1.出自《文選·陸機〈贈從兄車騎〉詩》安得忘歸草,言樹背與襟。
2.出自《新唐書·郭子儀傳》雍州古稱天府,右隴蜀,左崤函,襟馮終南、太華之險,背負清渭濁河之固。
3.
胸懷;心懷。
1.出自《西征賦》開襟乎清暑之館,游目乎五柞之宮。
2.出自《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韻》氣和薰北陸,襟曠納東溟。
3.出自《玉京秋》詞難輕別,一襟幽事,砌蛩能說。
4.
古衣襟左右相交,因用以比喻地勢的交會扼要。
1.出自《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2.出自《茸城行》朝出胥門塘,暮泊佘山麓。旁帶三江襟滬瀆,五茸城是何人筑。
5.
喻指禽鳥的頷下部分。
1.出自《白鳩辭》白鳩之白誰與鄰,霜衣雪襟誠可珍。
2.出自《鸚鵡貓兒篇》彼何為兮,隱隱振振?此何為兮,綠衣翠襟。
3.出自《余杭醉歌贈吳山人》曉幕紅襟燕,春城白項烏。
6.
同門為婿互稱連襟,省稱襟。參見“襟兄”。
1.出自《小說選刊》平時,孫三有點瞧不起他,可此時此地,卻覺得自己遠不如這位襟兄光彩、體面。
7.
指衣的前幅。
1.出自《莊子·應帝王》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
2.出自《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出自《他死在第二次》詩他披著有紅十字的灰布衣服,讓兩襟攤開著,讓兩袖懸掛著。
1.即膝褲。
1.猶偷營。
1.謂用腳踩踏硬弩而發(fā)箭。
1.猶游賞。
1.亦作"蹋雨"。
2.冒雨而行。
1.謂兩人談話時相互接話。形容談興甚濃。
1.亦作"蹋圓"。
2.踏球。
1.亦作"蹋月"。
2.踏著月色。
3.月下散步。
1.亦作"蹋云"。
2.騰云,駕云。
1.實地察看災情。清薛時雨有《踏災行》,詩云"爾今速歸勤灌培﹐我今出城親勘災。"
1.亦作"蹋張"。
2.用腳踩踏弩的機括而發(fā)箭。
1.漫步。
1.亦作"蹋豬車"。
2.見"踏虎車"。
1.一種兒童游戲。把竹竿當馬騎著玩。
1.尋訪;覓求。
2.宋元時鹽官員的一種名目。由大臣訪問人材,薦請朝廷辟召。
1.放縱豁達的人。晉人特指羊曼。
2.不辨好壞的人。唐人特指常袞。
1.見"蹋鴟巾"。
1.金人頭巾名。
1.本為遼西烏桓首領名『獻帝時,丘力居死,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為王◇為曹操擊敗于柳城,斬之。見《后漢書.烏桓傳》◇亦借指異族首領。
2.猶跌倒。
1.指斜平的下坡路。
1.編集排比。
1.編集敘錄。
1.擬具名稱。
1.著述。
1.猶書齋。
1.踩踏;踐踏。引申為欺壓,傷害。
1.作踐﹑欺凌。
1.踏鞠。
1.因年老而駝背。
2.鮐背。年老壽高的人。
1.鮐背白發(fā)。形容年老高壽。
1.見"駘蕩"。
①放蕩駘蕩不羈。②使人舒暢東風駘蕩。
①放蕩駘蕩不羈。②使人舒暢東風駘蕩。
1.猶浩蕩。
1.踐踏;蹂躪。
1.指劣馬。
1.見"駘佗"。
1.疲塌遲鈍貌。
1.亦作"駘駝"。亦作"駘它"。
2.駝背。《莊子.德充符》﹕"衛(wèi)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一說,"哀駘"為丑貌﹐"它"為惡人名。見陸德明釋文。
1.見"駘佗"。
1.懷珠之蚌。
1.胎兒的胞衣。
1.胎兒在母體內蠕動。一般在懷孕四個月后開始。
1.中醫(yī)指初生嬰兒所患瘡癤等的病因﹐大多是母體內的熱毒。
1.母體內的幼體(通常指人的幼體﹐獸醫(yī)學上也指家畜等的幼體)。
1.初生嬰兒未剃過的頭發(fā)。
1.板起面孔﹐表示莊嚴的樣子。引申為威嚴﹐有氣概。
1.猶乳名。
1.猶胎教。
1.人體上天生的深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