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揭發、攻擊他人的隱私、過錯或短處。
1.出自《論語·陽貨》惡訐以為直者。
2.出自《人物志·八觀》故曰直者亦訐,訐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
3.出自《送會稽金生序》予怪世之士為識不弘,見有才者,位尊則忌其蔽吾名,年少則惡其分吾譽,交排競訐,傷至公之道。
4.出自《華蓋集續編·不是信》這不是明明白白的么,報社收津貼,連同業中也互訐過,但大家仍都自稱為公論。
2.
請求。
1.出自《浪跡叢談·太傅銜》婦也今歲七十壽辰,師訐同人為之制錦稱觴,余亦制一聯往祝。
3.
用同“詰”。詢問。
1.出自《庚巳編·盛御醫》上訐寅(盛寅),果未晨饔而入,乃厚勞其人云。
4.
長貌。參見“訐訐”。
1.出自《上許州呂相公嗣崧許康詩》其原膴膴,其川訐訐。有芃禾麻,有京稷粟。
1.謂離世獨立,超出凡俗。利,通"離"。《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楊倞注"利與離同。離跂,違俗自絜之貌,謂離于物而跂足也。"王先謙集解"郝懿行曰利與離同,楊說是也。離世獨立,故曰離跂。"一說,跂同歧。"利歧"謂不循正途而貪歧途。見梁啟雄《荀子簡釋》。
1.貪婪詭詐。語出《禮記.表記》"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1.榷利。官府專賣以取利。
1920年2月由惲代英創辦于武昌。主要經銷革命書刊、報紙。同年秋,湖北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立,常在書社舉辦讀書報告會。1921年6月7日毀于戰火。
1.亦作"利綰名牽"。
2.謂為名利所誘惑羈絆。
①鋒利的刀刃。②指鋒利的刀、劍手持~。
1.桔梗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桔梗》。
1.經濟收益。
1.銳利。
2.尖細。
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例。公式為利潤率=剩余價值(m)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100%它表示資本的盈利程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常以企業利潤額與有關指標對比,如成本利潤率、資金利潤率、產值利潤率、銷售利潤率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效果。
1.利落。
2.猶瀟灑。
1.私利與情欲。
1.吉祥的佛寺。
1.謂本利到期不付,利息又轉為本金,再生利息。
2.今亦常作"利上滾利"。
1.謂能言善辯。
1.順利渡河。
2.稱舟楫為利涉。
1.佛教語。利益眾生。
1.急于求勝;好勝。
1.謂施展勢力。
2.謂布施財物。
1.吉時。
1.救世濟物。
1.鋒利的箭。
①〈書〉利潤~三倍。②〈方〉買賣順利的預兆發個~。③〈方〉吉利討個~。④〈方〉送給辦事人的賞錢。
1.《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后因以"利市三倍"指獲得厚利。
1.指有利可圖的事。
2.指軍事裝備。
1.利益與權勢。
1.鋒利而適用。
1.靈活敏捷;直捷爽快。
1.見"利颼"。
1.亦作"利嗖"。
2.輕快利落。
1.財利的聚集處。
1.即利錢。
1.猶利益。
利落手腳~ㄧ把屋子收拾~了。
1.謂受名利束縛。
1.佛教語。謂施益于他人。
一種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歷史上有仁愛的利他主義和利己的利他主義兩種形式。前者主張把仁愛心作為道德的基礎和標準,要求人們無私地去利他人◇者認為人都以追求私利作為行為的出發點,但人又有利他人的本能,使人以利他人和社會作為行為的目標,但最終的結果則使個人利益得以實現。是利己主義的另一種表現。
1.顯達。
1.錐子的別名。
1.見"利途"。
1.亦作"利涂"。
2.取利之途徑。
1.見"利惹名牽"。
1.謂能言善辯。
英國第二大商港和重要工業中心。人口503萬(1983年)。輸出量居英國首位,主要有鋼鐵、化學制品、機器等。重要船舶修造中心。有英格蘭最大教堂。
1.即舞屣。頭小而尖的薄底鞋,綴珠,多有花紋。
1.銳利的兵器。
1.利欲之心。
2.和順之心。
1.經濟利益的來源。
1.指太陽。
1.猶養育。
2.指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