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經同意暫時使用別人的財物,以后歸還。
2.
動詞
把物品或金錢暫時供別人使用;借出。
3.
動詞
假托。
4.
動詞
憑借;利用。
5.
介詞
引進動作、行為所利用或憑借的時機、事物等。
1.
暫時取用別人提供的錢物,指借入。
1.出自《左傳·定公九年》〔陽虎〕盡借邑人之車,鍥其軸,麻約而歸之。
2.出自《晉書·齊王攸傳》就人借書,必手刊其謬,然后反之。
3.出自《戒庵老人漫筆·黃叔揚傳》黃鉞字叔揚,蘇郡常熟縣人。少明敏好學,家無藏書,鉞日游市肆中,見書,不問古今,即借觀之,或竟日不還。
4.出自《吶喊·明天》王九媽便發命令,燒了一串紙錢;又將兩條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單四嫂子借了兩塊洋錢,給幫忙的人備飯。
2.
將自己的錢物暫時供人使用。指借出。
1.出自《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父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子贏鋤以借父,訓秦法而著色。
3.
拿;取。
1.出自《論衡·案書》《六略》之錄,萬三千篇,雖不盡見,指趣可知,略借不合義者,案而論之。
2.出自《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梁尚賓道:“怎見得我不像個買的?”客人道:“你要買時,借銀子來看。”
3.出自《廿載繁華夢》先向鄧家借過女子的真時日,隨后擇定送了日子。
4.
得到,達到。
1.出自《獄中上書自明》夫晉文公親其讎,而強霸諸侯,齊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則?慈仁殷勤,誠嘉於心,此不可以虛辭借也。
2.出自《奉天錄》臣請死節王事,愿陛下天威遠借。死日生年,臣之愿也。
5.
憑借;利用。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
2.出自《演連珠》臣聞良宰謀朝,不必借威;貞臣衛主,修身則足。
3.出自《幽夢續影》善詐者借我疑,善欺者借我察。
4.出自《寒夜》借著廊上昏黃的電燈光,他看見他的房門仍然鎖著。
6.
使用。
1.出自《文心雕龍·書記》歲借民力,條之於版。
2.出自《題淮陰侯廟》詩如何不借平齊策,空看長星落賊圍。
7.
低品之官因事勢需要暫時使用高品之官階。
1.出自《奏條覆襄陽隨郢三郡防守狀》襄陽府已差武功大夫、本軍干辦官張旦,借左武大夫,權唐、鄧、郢州、襄陽府安撫副使,兼知襄陽軍府事。
8.
勾結。
1.出自《新語·辨惑》夫邪曲之相銜,枉橈之相借,直故不得容其間。
9.
給予,授予。
1.出自《韓非子·難二》然雖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專,借豎刁、易牙,蟲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與不欺主已明矣。
2.出自《后漢書·鄭太傳》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兇欲,必危朝廷。
3.出自《奉天錄》天借賊機,官軍不振。
10.
幫助,照顧。
1.出自《集異記·王維》維方將應舉,具其事言於岐王,仍求庇借。
11.
勉勵,推許。
1.出自《答彭寂朝議書》辱書獎借太過,期待太厚,且愧且懼,殆無所容。
12.
憐惜。
1.出自《書驛壁》詩女兒薄命天不借,青燈獨宿江邊舍。
2.出自《牡丹亭·詰病》如花嬌怯,合得天饒借。
13.
寬容。
1.出自《南史·齊紀下》帝明審有吏才,持法無所借。
14.
假托。參見“借故”、“借端”。
1.出自《洪波曲》你要說他們不動員吧,“抗敵后援委員會”的組織到處成立了,但無非是借故斂錢,包而不辦,占著茅坑不拉屎而已。
2.出自《春》男家催過幾次,都被外婆借故拖延了。
3.出自《上海的早晨》他于是便借故來向她借個碗箸,或者還個啥物事,看她一眼,就心滿意足地到廠里去了。
4.出自《野獲編·刑部·江南訛傳》事始於世家之比昵匪人,張於游士之好為捭闔,成於文帥之借端幸功,諸公子之不至夷滅者幸耳,可為痛恨,可為深戒!
5.出自《凰求鳳·悟奸》想是謝禮不曾收得完,故此借端推托。
6.出自《新齊諧·兩神相毆》后雖有齊侯小白借端一問,亦不過虛應故事,草草完結。
7.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只是苦了我們行客,入店投宿,出店上路,都要稽查,地保衙役便借端騷擾。
8.出自《將飲茶·回憶我的父親》我父親以君子之心度人,以為她從前年紀小,不懂事,以后覺得慚愧,所以借端又來請教,也許這番該送些謝儀了。
9.出自《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初六》邇來德義等國自行保護教士,而法國借端陵人之焰稍衰,可以杜其朦混侵權之弊,于大局甚有裨益。
15.
連詞。假如。表假設。
1.出自《詩·大雅·抑》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2.出自《資治通鑒·后晉高祖天福三年》借有二人坐獄遇赦,則曲者幸免,直者銜冤。
16.
指借職。參見“借職”。
1.出自《夢溪筆談·譏謔》引 宋 石延年(曼卿)絕句云無才且作三班借,請俸爭如錄事參。
17.
連詞。即使。表讓步。
1.出自《師友箴》吾欲從師,可從者誰?借有可從,舉世笑之。吾欲取友,誰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
2.出自《新唐書·狄仁杰傳》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尠。
18.
引申指乞求。
1.出自《牡丹亭·驚夢》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
2.出自《說“借”字古今音讀與〈牡丹亭·驚夢〉》此借字自是乞求之意。
1.佛教語。現實的境地。
1.目前的局面。
1.此時,此刻。
1.方言。指即刻就能到手的外快。
1.可以當場交付的貨幣。
1.目前的狀況。
棉花果枝上出現肉眼可見三角形(約3毫米大小)花蕾的現象。是棉花從營養生長進入生殖生長的標志。棉花一般在出苗40-45天后開始自下而上、由內而外出現花蕾,7月中、下旬大量現蕾、開花。油菜和煙草主莖頂端出現綠色花蕾時亦稱現蕾。
1.古印度因明學和佛教用語。量為度量決定之意,現量指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直接反映。猶直覺。
1.暴露;現出。
1.方言。謂現成的路子,即老路子。
1.現款。
1.現在的年齡。
1.猶賣弄。有意表現。
1.時興,時樣。
1.出現于眼前。
2.眼前,目前。
1.現款。
1.現今,如今。
1.方言。"好"的隱語。
1.謂神﹑佛﹑菩薩顯出種種身形。
2.出現;露面。
3.現世之身。
用親身經歷遭遇為例證,向別人進行勸導或宣傳現身說法很能教育人。
1.佛教語。今生。指人在生之日。
1.現在;此刻。
1.現報。
當前存在的客觀事物;符合客觀實際的希望變成現實|建議合乎客觀現實|現實生活。
亦稱生活美”。與藝術美”相對。指未經藝術加工的、客觀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
見可能性與現實性”(26頁)。
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主張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時期。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發展時期。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巴爾扎克,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果戈理、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60、70年代至20世紀初是現實主義文學由繁榮趨于衰落的時期。此時西歐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力量已開始削弱,而在俄國卻有很大發展,產生了屠格涅夫、奧斯特洛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在文學藝術史上,與浪漫主義同為兩大主要思潮。
①現在這一輩子現世經├|現世遭遇。②供現代人恥笑活現┦潰現世寶。
1.指不成器的人。
1.猶現報。
2.詈詞,謂現世即得惡報的壞人。指倒霉的人。
1.謂眼前即可收效。
1.現報。
1.顯示。
1.猶現實。
1.目前的形勢。
1.舊時一種誓言,謂眼下即以死亡報應。
1.當今,現在。
見本質與現象”(762頁)。
①現正行施的;現在有效的現行法令|現行措施。②正在進行或不久前進行的現行犯。
1.正在施行的法律﹑法規。
1.法律上指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罪犯。
不變價格”的對稱。報告期工業產品的出廠價格、商業的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等。統計中用以計算報告期產值或銷售額等價值指標的實際水平。
猶現世。出丑丟人現眼。
1.謂顯露而得到驗證。
2.即時報應。
1.舊時指銀元。
1.佛教謂現世的罪孽。
公民自入伍之日始至退伍之日止在軍隊所服的兵役。分軍官的現役和士兵的現役。在中國,義務兵服現役期限,陸軍三年,海軍和空軍四年,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愿,可超期一至二年;志愿兵服現役期限為八至十二年,因軍隊特殊需要,本人自愿,經軍級以上機關批準可適當延長。軍官服現役期限,根據軍官服役條例的規定執行。
1.可以當時交付的銀子或銀元。
1.現銀。
1.同"興滅繼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