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強取,掠奪。
2.
動詞
威逼;脅迫。
3.
名詞
原為佛教用語,意思是久長的時間。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遭一次劫,劫后出現劫火,焚毀一切,然后重新創建一切。引申為災難。
1.
亦作“刦”。亦作“刧”。亦作“刼”。
2.
威逼;脅迫。
1.出自《左傳·成公十七年》胥童以甲劫欒書、中行偃於朝。
2.出自《戰國策·燕策二》已得講於趙,則劫魏,魏不為割。
3.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愿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以劫眾,眾不敢不聽。
4.出自《六國論》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5.出自《隨園詩話》既而,遣人劫之,曰:“娘子不來,怕作詩耶?”
3.
搶奪;強取。
1.出自《漢書·酷吏傳·尹賞》城中薄暮塵起,剽劫行者,死傷橫道,枹鼓不絕。
2.出自《元和圣德詩》其出穰穰,隊以萬數,遂劫東川,遂據城阻。
3.出自《水滸傳》他有些不如你處,也不該一刀的罪犯,不強似你和打劫賊通同。
4.出自《火中的鳳凰·鳳翔》他們劫走了的有三代彝鼎,秦磚漢瓦,玉器銅鏡。
4.
指盜賊,劫匪。
1.出自《高僧傳·誦經·慧進》時有劫來問進:“有物不?”答云:“唯有造經錢在佛處。”群劫聞之赧然而去。
2.出自《南史·宗愨傳》愨年十四,挺身與劫相距。
3.出自《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八年》緬留心獄訟,得劫,皆赦遣,許以自新。
5.
佛教名詞。梵文kalpa的音譯,“劫波”(或“劫簸”)的略稱。意為極久遠的時節。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劫”的時間長短,佛經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到“壞劫”時,有水、火、風三災出現,世界歸于毀滅。后人借指天災人禍。
1.出自《敦煌變文集·溫室講唱押座文》百年(千)萬劫作輪王,不樂王宮恩愛事。舍命舍身千萬劫,直至今身證菩提。
2.出自《列仙文·清虛真人》哀此去留會,劫盡天地傾。
3.出自《茶香室續鈔·六祖真身》按六祖真身,於數百年后,遭此一劫,信乎大患在有身也。
4.出自《銅墻鐵壁》劫后的沙家店在凄涼慘淡中過了一夜。
5.出自又如:十年浩劫。
6.
圍棋術語。黑白雙方往復提吃對方一子稱劫。
1.出自《南史·王彧傳》敕至之夜,景文政與客棋……思行爭劫,竟,斂子內奩畢,徐謂客曰:“奉敕見賜以死。”
2.出自《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懶予曾與客弈於畫舫。一劫未定,鎮淮門已扃。終局后將借宿枝上村,逡巡摸索,未得其門。
3.出自《儒林外史》陳木南正在暗歡喜,又被他生出一個劫來,打個不清。
7.
通“級”。宮殿或塔的階級。
1.出自《步虛詞》瓊臺劫萬仞,孤映大羅表。
2.出自《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塔劫宮墻壯麗敵,香廚松道清涼俱。
8.
通“蜐”、“??”。石蜐,即龜足,甲殼類動物。
1.出自《石劫賦序》海人有食石劫,一名紫?,蚌蛤類也。
2.出自《送元中丞轉運江淮》詩去問珠官俗,來經石劫春。
3.出自《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一序》烏頭殼外有毛,石劫應節生花。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