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珠玉)純白;明亮。
2.
形容詞
清白;清晰。
3.
名詞
(Jiǎo)姓。
1.
光亮潔白。
1.出自《古文苑·公孫乘〈月賦〉》月出皦兮,君子之光。
2.出自《芙蓉賦》其始榮也,皦若夜光尋扶桑;其揚暉也,晃若九陽出旸谷。
3.出自《訄書·訂文》鳥白曰皬,霜雪白曰皚,玉石白曰皦,色舉則類,形舉則殊。
2.
分明;清晰。參見“皦如”。
1.出自《論語·八佾》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2.出自《答伊揚州書》藹如其言,昱如其光,皦如其音,先生視敬有一焉否也。
3.
清楚明白。參見“皦然”。
1.出自《水經注·睢水》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廷尉河南吳整等,以為至德在己,揚之由人,茍不皦述,夫何考焉。
4.
清白。參見“皦皦”“皦然”。
1.出自《隸釋·漢太尉楊震碑》謇謇其直,皦皦其清。
2.出自《詠懷》皦皦幽曠心,拳拳異平素。
3.出自《代來牟謝表》????黃發,老風雪之雕殘;皦皦素心,抱冰霜之潔白。
4.出自《明史·循吏傳·趙豫》始與豫同守郡者,蘇州況鐘、常州莫愚……并皦皦著名績。
5.出自《薦皇甫規》出處抱義,皦然不污。
6.出自《后漢書·樂恢傳》恢獨皦然不污於法。
7.出自《庸庵筆記·述異·桃花夫人示夢》志節皦然,可表天日。
5.
姓。明有皦生光。見清周亮工《書影》卷六。
1.出自《字匯補?白部》皦,姓。皦生光,明季北方人。
1.語本《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謂用唾沫互相潤濕。比喻互相救助于困境中。
2.引申為互相吹噓。
1.使溫暖;溫暖。
1.溫和;惠愛。
1.溫暖滋潤。
1.謂晴暖美麗的風光。
1.見"煦愉"。
1.養育萬物。
1.謂噓氣使暖和。
1.見"煦嫗"。
1.指明朗的天氣。
1.謂小仁小義。語本唐韓愈《原道》"煦煦為仁,孑孑為義。"
1.愛撫;撫育。
1.猶煦沫。謂施惠。
1.亦作"煦偷"。
2.溫煦,和悅。
1.亦作"煦姁"。
2.撫育;愛撫;長養。
3.溫暖,暖和。
1.撫育;養育。
1.溫和誠謹貌。愿,通"愿"。
1.化育;蒸騰。
1.小國;小城邑。
1.《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本指蓄藏多年之艾以治久病,后以"蓄艾"比喻應長期積蓄以備急用。
1.蓄聚干菜。亦指干菜。
1.積蓄儲藏。
1.積蓄儲存。
俗稱電瓶”,又稱二次電池”。放電后經充電可繼續使用的電池。有鉛蓄電池、鎳鐵蓄電池和鎳鎘蓄電池等。鉛蓄電池的正極是二氧化鉛,負極是鉛,以稀硫酸溶液作為電解質。放電(使用)時,正、負極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鉛,硫酸溶液濃度降到一定程度時,必須充電。用外電源充電時,可使電極和溶液回復原狀,經充電后便可繼續使用。
1.留發。
2.指僧尼留發還俗。
1.為了防止洪水成災,把超過河道所能排泄的洪水,儲存在一定的地區。
1.積聚;儲存。
2.指積聚儲存的財物。
3.蘊蓄;蘊藏。
1.蓄藏財貨頗多之家。
1.囤積居奇的富商。
1.猶言養精蓄銳。
1.積聚。
1.俸祿。
1.蓄藏已久的計謀。用于貶義。
1.猶畜牧。
1.蓄養內人。內人,妻妾等。
1.蓄謀叛逆。
1.蘊蓄已久的意念。
1.蓄藏憤怒。
1.蓄養銳氣。
1.蓄養妾媵私人。
1.猶蓄念。
1.畏縮;退縮。
2.懈怠。
3.收縮;不伸。
1.囿苑飼養的供射獵的兔子。
1.積聚與分散;蓄存與泄放。
1.飼養。
2.羅致供養。
3.積蓄培養。
1.積疑。
1.存心;有意。
1.蓄養。
1.蓄積怨恨。
1.蘊藏已久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