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椾”。
2.
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于簡。后因以稱注釋古書,以顯明作者之意為箋。
1.出自《毛詩》鄭氏箋。
2.出自《容齋五筆·經解之名》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3.出自《蔬食戲書》詩膻葷從今一掃除,夜煮白石箋《陰符》。
4.出自《書冊制度補考·箋》古無紙,專用簡牘,簡則以竹為之,牘則以木為也。康成每條自出己說,以片竹書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鄭氏箋。
3.
同“牋”。文體名。書札、奏記一類。奏箋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諸王。
1.出自《北堂書鈔》孝廉年未五十,先試箋奏。
2.出自《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欲令蔡徵為叔寶作降箋,命乘騾車歸己,事不果。
4.
同“牋”。精美的小幅紙張,供題詩、寫信等用。如:花箋;錦箋。一般信紙也叫箋。如信箋。
1.出自《〈玉臺新詠〉序》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
2.出自《清平樂》詞博山灰冷香殘,微風吹滿銀箋。
3.出自《宮中行樂詞》宴分王母樂,詔授薛濤箋。
5.
同“牋”。指信札。
1.出自《回泉州陳都官啟》豈期厚眷,特枉長箋。
2.出自《書信集·致吳渤》附上一箋,請持此箋前往一取為幸。
6.
見“箋箋”。淺小貌。喻見識淺狹。
1.出自《水滸記·火并》費千金馬骨有余香,子是那箋箋株守,邊幅小難開廣。
2.出自《游梁瑣記·王天沖》王饋白金兩提曰:“請為大人壽,是箋箋者,不及王紳十之一。”
3.出自《國故論衡·論式》若乃蘇軾父子,則佞人之箋箋者。
1.墓志和行狀。
1.痣和疣。志﹐通"痣"。
1.猶志得意滿。
1.強辯。
1.狠毒。
1.見"忮悍"。
1.忌刻殘忍;嫉忌陷害。
1.亦作"忮騛"。
2.嫉妒而兇悍。
1.見"忮很"。
1.亦作"忮佷"。
2.忌刻狠毒。
1.忌刻專橫。
1.妒忌。
1.嫉妒。
1.猜忌好勝。
1.褊狹刻薄。
1.嫉害貪求。語出《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
1.嫉妒殘忍。
1.嫉害變詐。
1.嫉忌欺騙。
1.嫉恨之心;妒忌之心。
1.指御史臺一班官員。
1.舊時監察﹑執法等官員所穿的官服。其前胸﹑后背綴有金線或采絲繡成的補子,圖形為獬豸,故稱。
1.猶豸繡。
1.即獬豸冠。
2.借指糾察﹑執法的官員。
1.獬豸的角。獬豸,古代傳說中神獸。生一角,能別曲直,觸邪佞。
2.見"豸角冠"。
1.即獬豸冠。
1.古代監察﹑執法等官員所穿的袍服,因其上繡有獬豸,故稱。
1.指古代御史大夫一類官員佩戴的玉飾。
1.古時監察﹑執法官所穿的繡有獬豸圖案的官服。
2.借指監察﹑執法官。
1.古時監察﹑執法等官員所穿的官服,因其上繡有獬豸,故稱。
2.借指御史。
1.刻有獬豸形的發簪,古代監察﹑執法官所用。
1.獸脊隆起然后伸長貌。
1.舊時對我國北方貉等少數民族的貶稱。
1.制作各種印刷上用的版子。
1.猶購置。
2.制作。
1.撰作碑文。
1.制作購置。
1.治理國都以外行政區域的政務。
1.古代祭祀時所供之繒帛。帛的長寬皆有定制,因稱"制幣"。
1.刑具。帶棱的生革皮鞭。
1.猶言應變。
1.統轄軍隊。
2.清代稱綠營編制的地方常備軍為"制兵"。
懲處嚴加制裁|以法制裁。
1.詔令的文稿。
1.皇帝有事書之于策(竹簡)以問臣下,稱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詔賢良,各"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董仲舒﹑公孫弘等都先后對策。見《漢書.武帝紀》◇為科舉考試所采用,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1.見"制敕"。
1.猶操持。
1.見"制敕"。
1.亦作"制勅"。亦作"制勑"。
2.皇帝的詔令。
1.唐宋制,謂對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命為"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