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肩膀,脖子旁邊胳膊上邊的部分。
2.
動詞
擔負。
1.
肩膀。
1.出自《左傳·桓公五年》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
2.出自《兒女英雄傳》沒男沒女,挨肩擦背,擁擠在一起。
3.出自《百合花》他一肩背槍,一肩掛了一桿秤;左手挎了一籃雞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鍋,呼哧呼哧地走來。
2.
四足動物的前腿根部。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尸俎,右肩臂臑肫胳。
2.出自《晏子春秋·雜上二四》晏子之魯,朝食,進饋膳,有豚焉。晏子曰:“去其二肩。”
3.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4.出自《袁氏先廟碑》肩臑胉骼,其樽玄清,降登受胙,于慶爾成。
3.
獸三歲曰肩。一說四歲。
1.出自《詩·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2.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
4.
任用。
1.出自《書·盤庚下》朕不肩好貨。
5.
擔負。
1.出自《左傳·襄公二年》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於晉。
2.出自《回自青龍呈謝師直》詩唯髭比舊多且黑,學術久已不可肩。
3.出自《隴右光復記·反正顛末》鉞復諭以才德淺薄,暫肩茲任,一俟全甘大定,組織完備,即行取消。
4.出自《大風歌》足下能肩此重任,真是社稷之福!
6.
背;背在肩上。
1.出自《蘋野纂聞·終南勇士》俄有勇士以鐵杖肩二物,前一虎,后一鹿,矯矯而歸。
2.出自《儒林外史》﹝匡超人﹞先把豬肩出一個來殺了。
3.出自《抗戰以來》我對抗戰爆發以前的救國運動,只是肩著一枝禿筆去參加。
7.
猶言相提并論或等齊。
1.出自《嚴公釣臺作》詩嚴生何耿潔,托志肩夷巢。
2.出自《唐摭言·載應不捷聲價益振》時劉蕡對策萬余字,深究治亂之本,又多引《春秋》大義,雖公孫宏、董仲舒不能肩也。
3.出自《滟滪堆》詩山川丘陵皆地險,惟此險絕余難肩。
8.
量詞。
1.出自《紅拂記·扶余換主》賞他一斗酒,一肩肉,免他一個月打差。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明日一肩行李,腳踏實地,絕早到了。
3.出自《聊齋志異·張誠》使樵,日責柴一肩;無則撻楚詬詛,不可堪。
4.出自《山鄉巨變》我看你力氣有限,挑不動了。放下,我替你挑一肩。
1.猶婦德。舊指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2.女色。
3.尼姑。
劇本。意大利哥爾多尼作于1753年。聰明狡黠的旅店女主人米蘭多為住在店中的侯爵、伯爵和騎士所糾纏。她機智地戲弄了這些不懷好意的顯貴以后,與店中一個誠實的仆人結為終身伴侶。
1.即女墻。
1.成年女性。
1.用青桐芽葉制成的飲料。
2.植物名。
1.葛布名。產于廣東增城縣一帶。質地精細,卷起可入筆管。但日曬則皺,水浸則縮,珍貴而不實用。舊時因織者多為未婚女子,故名。參閱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貨語·葛布》。
1.病名,俗謂處女所患癆癥。
1.樂府《西曲歌》名。
1.女的方面(多用于有關婚事的場合)。
①也作女紅”、女功”。指通常由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②舊指作紡織、刺繡等事的婦女,今泛指女工人女工吟詠于機杼。
1.舊謂婦女從事的紡織﹑刺繡﹑縫紉等。
1.女道士。
2.詞牌名。本唐教坊名,后用為詞牌。內容多詠女道士。有小令﹑雙調﹑長調等。參閱《詞譜》卷四。
3.曲牌名。南北曲許多宮調都有同名曲牌。以屬南曲黃鐘宮,南呂宮,北曲黃鐘宮者較常見。
1.在城外圍加筑的矮墻。
1.同"女功"。
1.皇帝之妻或母。
1.古稱無男丁而以婦女為戶主的民戶。
1.菊花的別名。
1.女性皇帝。
1.見"女冠"。
1.指古時北方婦女于養蠶事畢,簪花酌酒謝神。
1.見"女妓"。
1.亦作"女伎"。女樂,歌妓。
2.即女歧,傳說中的神女。
1.女性將領。
2.今用以比喻能干的婦女。
1.舊時謂對女子進行的教育。
1.謂對嗜好女色的警戒。
1.對婦女的總稱。
1.古代宮廷中釀酒的女奴。
2.酒名。舊俗生女即釀酒貯藏,至女嫁時方取出宴客,故名。
1.女性賓客。
2.女子。
1.年輕女子。
1.木蘭或辛夷的別名。
1.囚禁女犯的監獄。
1.歌舞伎。
1.春秋時齊桓公設于宮中的淫樂場所。
2.后世以指稱妓院。
1.見"女貓"。
1.兒女。
1.對婦女的通稱。
1.傳說中的鳥名。
1.織女星和牽牛星。
1.女奴隸。
2.婢女;侍女。
3.貓的別名。
1.即女墻。
1.年少之妻。
1.傳說為夏朝澆之嫂。
2.古代傳說中的神女名。
1.南朝梁時錢幣名。
1.見"女媧"。
1.酒曲名。
1.婦女在社會上應享的權利。
1.泛稱成年女子。
2.指妻子。
1.女子立拜屈膝之狀。一說以兩手當胸前,身體微曲為禮。
1.見"女丑"。
1.猶女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