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地位在上者的名義、禮儀、器物等。
1.
亦作“僣”。“替”的今字。
2.
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職權、名義行事。
1.出自《公羊傳·隱公五年》初獻六羽,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
2.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
3.出自《虬髯客傳》〔楊素〕奢貴自奉,禮異人臣。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侍婢羅列,頗僭於上。
4.出自《儒林外史》周進聽了,謙讓不肯僭梅玖作揖。
3.
用為謙詞。
1.出自《二哀詩》序辛巳冬迄癸未夏,數數枉存余,求師友,有造述,皆示余,余僭疏古近學術源流,及勸購書,皆大喜。
2.出自《書信集·致劉隨》講演稿自然可以答應先生在日報發表,今寄還,其中僭改了幾處,乞鑒原為幸。
4.
僭據;僭占。
1.出自《廣卓異記·雜錄·胡雛異事》勒耕田,以石為姓,以勒為名。僭帝位,稱后趙十五年。
2.出自《馥芬居日記》夷人之居心,惟利是圖,煽惑中華人,反取中華人財,僭中華人地。
5.
差失。
1.出自《書·湯誥》天命弗僭,賁若草木,兆民允殖。
2.出自《詩·大雅·抑》不僭不賊,鮮不為則。
6.
虛偽。
1.出自《詩·小雅·巧言》亂之初生,僭始既涵。
2.出自《詩·大雅·抑》其維愚人,覆謂我僭。
3.出自《左傳·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
7.
猶言過分。
1.出自《荀子·致士》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
2.出自《嘉祐三年與梅圣俞書》累日不奉見,不審體氣如何?兼以俗事,無由奉詣,理固當然。圣俞遂以權門見薄,無乃太僭也。
8.
奢侈。
1.出自《金壺浪墨·鹽商》由是侈靡奢華,視金錢如糞土,服用之僭,池臺之精,不可勝紀。
1.猶傷害。
1.激勵世俗。
1.嚴肅。
1.亦作"?依"。
2.猶褵褷。
1.魚名。
西亞國家。西臨地中海。面積104萬平方千米。人口350萬(1994年)。首都貝魯特。山地為主。地中海氣候。經濟依靠過境貿易、金融業和旅游業。
1.復姓。明代有黎伯滾。見《大足縣志》。
1.黎族人所織的布。
1.黎民赤子。
2.黑色和赤色。
1.黎族人所生產的一種用作臥具的雜色織品。
1.即黎民。
1.黎族人所唱的山歌。
1.黎人所用的弓。
〈書〉(臉色)黑面目~。也作黧黑。
1.黎族的戶籍。
1.指黃鸝。
1.猶黎族。
1.亦作"黎蒸"。
2.黎民,眾民。
1.老人。
1.黎族人制作的幛幕。詳"黎幕"。
1.黎民。多指農夫。
1.見"黎氓"。
1.見"黎檬子"。
1.九黎與三苗的并稱。
2.黎民,民眾。
〈書〉百姓;民眾。
短篇小說。峻青作。1955年發表。通訊員小陳奉命護送兩位武工隊員連夜過河重建隊伍,不料途中與敵人遭遇。其母親和弟弟被敵人抓作人質,英勇獻身。小陳也與敵人同歸于盡。最后,在小陳父親的幫助下,兩位武工隊員順利到達河東。
1.謂民間疾苦。
1.山名。在海南省中部,五指山的舊稱。
1.農民。
1.黎族婦女。
1.黎民。
1.古代傳說中黎丘所出現的奇鬼,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狀,以戲弄他人。語本《呂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
1.雜亂貌。黎,通"犁"。
1.黎民。
2.黎族人。
1.見"黎母山"。
1.即驪山老母。道教傳說中的女仙。
1.即黎幕。
1.黎民。
1.形容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痛苦境地。
1.界尺的別名。
1.黎人習俗。
1.黎民。
1.黎民中的賢者。
1.黑暗與光明。
1.指殷代諸侯國黎國。
百姓;民眾窮年憂黎元。
1.泛指戲曲演員。黎,通"梨"。
從廣西黎塘到廣東湛江,長318千米。1955年通車。黎塘至貴港段正實現電氣化。
1.用藜的老莖制成的手杖。黎,通"藜"。
1.見"黎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