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跟“真”相對。
2.
動詞
據理推斷而有待驗證的。
3.
動詞
〈書〉借用。
4.
動詞
〈書〉憑借;依靠。
5.
名詞
(Jiǎ)姓。
1.
“叚”的今字。
2.
借。兼指借出和借入。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2.出自《人物志·七繆》天下……皆貧,則求假無所告,而有窮乏之患。
3.出自《乞制置三司條例》宜假以錢貨,繼其用之不給。
4.出自《石田雜記》〔徐悌〕嘗為所親周熙假人白金六兩。
5.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此種書籍,我約有十五種,倘再假得一二十種,也就可以了。
3.
憑借;依靠。
1.出自《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3.出自《伏蒙留守相公賜示陪太師潞公東田宴集詩輒敢屬和》相國火城光滿路,夜歸不假玉蟾圓。
4.出自《死水微瀾》三老爺不假思索道:“……洋人遇著這一派,那就背時了!”
4.
租賃;雇傭。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豪民侵陵,分田劫假。
2.出自《漢書·酷吏傳·甯成》乃貰貣陂田千余頃,假貧民,役使數千家。
3.出自《李娃傳》〔生〕后稍愈,杖而能起,由是兇肆日假之令執繐帷,獲其直以自給。
4.出自《悲佃篇》《漢書·食貨志》言:“豪民侵陵,分田劫假。”貧民耕富人之田,而分其所收,是之謂分;貧人貸富人之田,是之謂假……分、假二端,均類佃民。
5.
授予;給予。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3.出自《漢書·循吏傳·龔遂》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
4.出自《高力士傳》自陛下威權假於宰相,法令不行,災眚備於歲時。
5.出自《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臣不幸有犬馬之疾,不勝車馬馳驟。乞假臣舟楫,以便醫藥。
6.出自《武昌兩日記》〔蔣翊武〕于民國二年八月初九日就義桂林麗澤門外。時年僅二十有九。使天假之以年,其造福於民國,正未可限也。
6.
寬容;寬饒。
1.出自《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
2.出自《后漢書·杜林傳論》故趙孟懷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義,烈士假其命。
3.出自《新唐書·宇文士及傳》帝讓之曰:“汝兄弟率思歸之人為入關計,爾時得我父子,尚肯相假乎?”
4.出自《寓感》詩傾擠不少假,權寵實菑基。
5.出自《中國革命史論》彼於勛戚故舊,誅戮無所假,猜忌無不至,而獨能有愛於民乎?
7.
不真;虛假。
1.出自《世說新語·雅量》庾太尉風儀偉長,不輕舉止,時人皆以為假。
2.出自《古冢狐》詩假色迷人猶若是,真色迷人應過此。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惡假貴重真。
3.出自《西游記》二行者在一處,果是不分真假。
4.出自《中國革命史論》真假是非,不暇分辨。
5.出自《懷念集·悼方之同志》當然我寫不出他那樣的作品,不過把筆當作火、當作劍,歌頌真的、美的、善的,打擊假的、丑的、惡的,希望用作品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所貢獻——這樣的理想,這樣的抱負,這樣的愿望我也是有的。
8.
偽托;假冒。
1.出自《禮記·王制》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
2.出自《三國演義》操大喜,先發人往袁術處,次假天子詔,發人往徐州。
3.出自《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學士大人若不嫌瑣屑,假進表為由,到京也好。
9.
代理,非正式。舊時官吏代理政事,真除以前稱假。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10.
謂授以代理官職。參見“假署”、“假吏”。
1.出自《晉書·元帝紀》東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輔國將軍。
2.出自《新唐書·宗室宰相傳·李峴》永王為江陵大都督,假峴為長史。
3.出自《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董昌就假錢鐐以兵馬使之職。
11.
謙詞。指名不副實。
1.出自《后漢書·竇融傳》至臣之身,復備列位,假歷將帥,守持一隅。
12.
暫且;權宜。
1.出自《晉書·宣帝紀》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內有役,勢不并興,宜假絕內務,以救時急。
13.
假如;即使。
1.出自《新序·雜事四》田子方雖賢人,然而非有土之君也,君常與之齊禮,假有賢於子方者,君又何以加之?
2.出自《新唐書·韋嗣立傳》今廩帑耗竭,無一歲之儲。假遇水旱,人須賑給,不時軍興,士待資裝,陛下何以具之?
3.出自《聊齋志異·邵女》好個美姑姑,假到昭陽院,趙家姊妹,何足數得!
14.
《墨子》中的邏輯術語。相當于假說或假言判斷的前件。
1.出自《墨子·小取》假者,今不然也。
15.
通“嘏”。大。
1.出自《易·家人》王假有家。
2.出自《楚辭·大招》瓊轂錯衡,英華假只。
16.
通“嘏”。福。
1.出自《禮記·曾子問》攝主不厭祭,不旅不假,不綏祭,不配。
2.出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晉迎送神歌》神祇降假,享福無疆。
17.
通“瘕”。疾病。
1.出自《詩·大雅·思齊》肆戎疾不殄,烈假不遐。
18.
古國名。
1.出自《莊子·山木》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
19.
姓。漢有假倉。見《漢書·儒林傳·張山拊》。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假氏,望出陳留。漢有假倉,治尚書,陳留人。
1.即五言詩。
1.指牛﹑馬﹑豬﹑羊﹑驢五種母畜。
1.唐殷踐猷博學多文,賀知章稱其為"五總j"。
1.指族誅本人﹑兩弟及兩妻家。
2.謂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內的親族。
3.辛亥革命后曾稱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為"五族"。
1.佛教禪宗指"東土第五祖"唐代弘忍禪師‰忍俗姓周,七歲出家,改用《金剛經》傳法,開"東山法門"。下傳慧能﹑神秀,衍生南﹑北二宗。
1.道教語。指全真道的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人。見元李道謙《七真年譜》。
1.五種過失或罪惡。
1.謂佐天行德的五星。
1.五教。
1.漢離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周至縣東南。
1.見"五齊"。
1.午飯。
1.午飯后的茶水。
2.指歐美人習慣在傍晩時吃的茶點。
1.指皇帝中午登朝議事。多行于明朝。
1.見"午門"。
1.正午時的潮水。
1.縱橫飛揚的塵土。
1.午時初刻。
1.剛過午;午后。
1.古代女子的發髻式樣。
2.謂融匯貫通。
1.縱橫交貫的要道。
1.謂午飯后的瞌睡。
1.中午的飯食。
2.指吃午飯。
1.謂僧人中午的誦經贊唱之聲。
1.交叉切割。
1.寺廟中所供的午齋。
1.十字形交叉貫穿。
1.下午。
1.謂正午烈日。
1.即午初。
1.指夏季。
2.借指午季農作物。
1.中午。
1.古代經筵講官于秋季中午為帝王進講經史。
1.端午節的省稱。
1.午飯前的酒席。
1.午睡。
1.正午,中午。
1.舊俗守喪之家于中午祭奠亡靈。
1.午時的滴漏。亦指午時。
皇宮的正門,群臣待朝候旨之處眾卿且退,午門候旨|觸怒龍顏,被推出午門斬了。
1.揭報正午的時牌。借指正午。
1.正午的號炮。舊時有的都市于每天正午鳴炮一響﹐作為定時的標準。
1.上午。
1.見"牛橋莊"。
1.唐宰相裴度因不滿宦官擅權,于洛陽郊外建午橋莊別墅,日以泉石詩酒自娛◇因以"午橋泉石"為山林隱居之典實。
1.唐宰相裴度的別墅名。至宋為張齊賢所有。其地在今河南洛陽。
1.午睡。
1.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日。
2.干支逢午的日子。
3.中午。
1.馬的異名。
1.老樹的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