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從下往上打水。
2.
形容詞
(疊)急切的樣子。
3.
名詞
(Jí)姓。
1.
從井里取水。亦泛指打水。
1.出自《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
2.出自《后漢書·列女傳·姜詩妻》母好飲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3.出自《秋日》詩芳草秋可借,幽泉曉堪汲。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孝廉某,嘗游嵩山,見女子汲溪水。
5.出自《最初之課》屏周放輕腳步走下樓梯,在屋后井里汲出了一桶水。
2.
牽引。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3.
引導。參見“汲引”。
1.出自《谷梁傳·襄公十年》汲鄭伯。
4.
引薦;提拔。參見“汲引”。
1.出自《大唐新語·舉賢》顧問主人,方知足下,即末有含蓄意,祈以相汲,今日方申。
5.
吸取;吸收。參見“汲取”。
1.出自《十年的綜合考察》群眾中有豐富的生產上的各種經驗,我們認真學習和汲取,加以提高,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意義。
2.出自《對詩的希望》文學從人民中間汲取了自己的生命。
6.
用同“急”。參見“汲汲”、“汲汲忙忙”。
1.出自《禮記·問喪》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2.出自《試筆·系辭說》予之言,久當見信於人矣,何必汲汲較是非於一世哉。
3.出自《青春》吾族青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
4.出自《論衡·書解》使著作之人,總眾事之凡,典國境之職,汲汲忙忙,何暇著作?
7.
用同“岌”。參見“汲汲”。
1.出自《大同書》今北京、東粵歲遘其災,以為天行之常也,大地固有之矣,吾久居其地而亦汲汲危之矣,奈何!
2.出自《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所以我的經驗是:毀或無妨,譽倒可怕,有時候是極其“汲汲乎殆哉”的。
8.
通“及”。及時;趁著。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今媼尊長安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汲今令有功于國,山陵堋,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9.
古郡名。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衛輝市。參閱《晉書·地理志上》。
1.出自《晉書?地理志上》(司州)汲郡,泰始二年置。
10.
縣名。西漢始置。在河南省北部。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省·衛輝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衛輝府》汲縣,本殷牧野地。漢置汲縣……北齊置武城郡及武城縣。后周郡廢,以武城縣屬衛州。隋開皇六年改為汲縣。
11.
姓。漢有汲黯。見《史記·汲鄭列傳》。
1.出自《廣韻?緝韻》汲,姓。漢有中尉汲黯,河東人。
1.比喻非常緊迫。
1.指火牛陣。戰國后期,燕軍攻破齊國◇齊將田單乘敵松懈,在千馀頭牛角上縛兵刃,尾上縛葦灌油,夜間以火點燃,使牛猛沖燕軍,并以五千勇士隨后沖殺,結果大敗燕軍,收復失去的七十馀城。見《史記.田單列傳》。
1.方言。謂臉上發熱發紅。
加熱或蒸餾液體用的儀器,一般用玻璃制成。有蒸餾燒瓶(圖一)、圓底燒瓶(圖二)、三角燒瓶(圖三)、三口燒瓶(圖四)等。
1.猶眼紅。
1.指鍋釜之類燒煮東西的器具。
2.用火燒熱器皿。
1.焚化紙錢。
1.焚化紙錢。
1.見"燒錢"。
1.拿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塌美好的事物。
1.焚燒;焚毀。
2.猶殘害。
1.焚燒。
1.燒指。佛教徒自燒其手,以示懺罪獻身。
2.棘手,難以處理。
1.燒熔。
1.將樹木枝干燒制為炭。
1.一種原始耕作法。芟除田中雜草,草干枯后,焚燒以為肥料。
1.比喻急躁的性子。
1.一種耕作法。播種前焚燒田地里的雜草和莊稼的殘剩部分用作肥料。
1.信佛者以身供養于佛。自燒其頭,以示虔誠。
1.舊時禮神拜佛,信徒爭上第一爐香,以示虔誠,稱"燒頭爐香"。
1.唐以來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
2.唐時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獻食。
3.喻顯達。
1.喻洞察事物。
1.向神祇等焚化奉獻品。
1.舊俗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禮拜時把香點著插在香爐中,表示誠敬。
2.為取其香氣或清雅而燃香。
3.比喻為求人辦事而請客送禮。
1.喻指好動機換來了壞效果。
1.謂強烈地刺激人的精神。
2.猶心急如焚;煩惱。
3.指胃部燒灼的感覺,多由胃酸過多,刺激胃粘膜引起。
4.方言。謂蔬菜的菜心因病害而萎黃。
1.即茶炊。用銅鐵等制的燒水的器具,供沏茶用。參見"茶炊"。
1.《北史.陳奇傳》"﹝游雅﹞取奇注《論語》﹑《孝經》燒于庭內。奇曰'公貴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論語》?'"后以"燒薪"謂著作沒有價值,只能當柴燒掉。
1.即烤鴨。
1.燒樹枝令生煙。表示燒香。藏族敬神的方式。
1.燒制過的硯。研,同"硯"。
1.耀眼。
2.衣物被火燒成的窟窿。
1.以火烤煨石硯或燒制陶硯。亦指煨過的石硯或燒制的陶硯。參閱宋米芾《硯史》。
2.謂自愧文不如人而欲自燒其硯,不復寫作。《晉書.陸機傳》"君苗見兄文,輒欲燒其筆硯。"
1.方言。燒火做飯的燃料。
1.亦作"燒燕"。
2.烤熟的燕肉。傳說龍嗜食之。
1.指唐時士子登第或升遷時的賀宴。
2.經過烹調﹑作為食品的羊肉。
1.煉制丹藥。
2.煎藥。
1.燒毀使成為平地。
1.即燃燒彈。參見"燃燒彈"。
1.燃點銀燈。
2.指煉丹。
1.謂遺火延燒。
1.燒荒種田。
1.映紅了云。
2.喻羞暈。
3.指舉煙火。
1.火葬。
2.焚燒送葬物。
1.燒毀棧道。秦亡后,劉邦和項羽爭奪封建統治權。劉邦為漢王時,軍事力量較弱。在向項羽請得漢中地,由巴蜀進駐漢中時,采用張良計策,故意把沿途所經過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復返回,無意與項羽爭戰,以此麻痹項羽。見《史記.留侯世家》◇代詩文常提到這個用兵策略。
1.指祀神。
1.見"燒紙"。
1.信佛者以身供養于佛,自燒其指,以示虔誠。
1.燒烤。
1.燒烤豬肉。亦指烤熟的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