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東西燃燒時所發的光和焰。喻緊急。
2.
名詞
(~兒)怒氣。
3.
名詞
指槍炮彈藥。
4.
動詞
(~兒)比喻暴躁或發怒。
5.
名詞
中醫指引起發炎、紅腫、煩躁等癥狀的病因。
6.
形容詞
形容紅色。
7.
名詞
古代軍隊的組織,一火十個人。
8.
名詞
(Huǒ)姓。
9.
舊同“伙”。
10.
形容詞
紅火;興旺;興隆;旺盛。
1.
亦作“灬”。
2.
焚燒;焚毀。
1.出自《左傳·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
2.出自《論衡·謝短》見在十六篇,秦火之余也。
3.出自《原道》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4.出自《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銘》有校尉往浙江者,舟至胥門外,索供應,眾共擊之,火其舟。
3.
用火燒物使熟。
1.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4.
火災;發生火災。
1.出自《左傳·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2.出自《公羊傳·襄公九年》春,宋火。曷為或言災,或言火?大者曰災,小者曰火。
3.出自《穀梁傳·昭公九年》夏四月,陳火。國曰災,邑曰火。
4.出自《聊齋志異·鳥語》明日,果火,延燒數家,始驚其神。
5.
指燈燭或火把。
1.出自《莊子·天地》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
2.出自《南史·隱逸傳下·沈麟士》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
3.出自《臺城曉朝曲》司馬門前火千炬,闌干星斗天將曙。
4.出自《官場現形記》等到上火之后,船家果然把他們兩只坐船撐到對岸停泊。
6.
用火光照視。
1.出自《聊齋志異·成仙》定移時,始覺在成榻。駭曰:“昨不醉,何顛倒至此耶!”乃呼家人。家人火之,儼然成也。
7.
古代指雷電,電光。
1.出自《莊子·外物》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8.
光芒。
1.出自《墨子·經說下》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
2.出自《元史·孟速思傳》〔太祖〕一見大悅,曰:“此兒目中有火,它日可大用。”
9.
熱,熱氣。
1.出自《官場現形記》趙大人吃酒吃的火上來了,把小帽子、皮袍子一齊脫掉。
10.
形容紅色。參見“火色”。
1.出自《感石榴二十韻》風翻一樹火,電轉五云車。
11.
指太陽。參見“火景”、“火精”。
1.出自《風俗通·皇霸·三皇》……火,太陽也。
2.出自《楊狀頭贊圖》且午火燒空,一陰司月,面泉石或病乎炎毒,處城池而奈彼郁蒸。
3.出自《立秋日聞蟬》詩老火薰人欲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12.
借指戰爭;戰斗。
1.出自《孤山的梅花》上海方面難道已經開了火嗎?
2.出自《家》督軍下令討伐張軍長了,前線已經開火。
3.出自《華夏春秋》按照協議規定,停火從談判雙方簽字之時開始,而雙方的停火線以最后的交火線為基礎。
13.
比喻熱烈;興盛。
1.出自《創業史》他們贊郭振山的計劃。搞得熱火一點好。
2.出自《武漢晚報》隨著球市的火,假票市場也非常火。
3.出自《人民日報》我們的作品中英雄形象不多、不火,這與文藝業中人對英雄和創作英雄的認知有誤相關。
14.
比喻限度;極限。參見“火候”。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沒些兒斟量,沒些兒懼憚,做得過火。
2.出自《南京日報》父母施壓“過了火”,15歲少女出走上海六晝夜。
15.
喻緊要;緊急。參見“火急”、“火速”。
1.出自《書信集·致胡風》我覺得現在以襲擊敵人為第一火,但此說似頗孤立。
16.
喻怒氣。
1.出自《自澧浦東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詩中夜恨火來,焚燒九回腸。
2.出自《呻吟語·涵養》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
3.出自《紅樓夢》趙姨娘直進園子,正是一頭火。
4.出自《駱駝祥子》難堪漸漸變為羞惱,他的火也上來了。
17.
喻強烈的感覺或欲望。
1.出自《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詩郁郁圍城度兩年,愁腸饑火日相煎。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吳氏〕自此動了一點欲火,按捺不住,只在堂中孝簾內,頻頻偷看外邊。
18.
指茶葉的熏焙。
1.出自《品茶要錄·一采造過時》茶事起於驚蟄前,其采芽如鷹爪,初造曰試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同出於三火前者為最佳。
2.出自《和竹垞御茶園歌》先春次春遍采摘,一火二火長溫黁。
3.出自《御茶園舊貢茶有感》詩火分一二候,春別次初嘉。
19.
五行之一。參見“五行”。
1.出自《莊子·外物》金與火相守則流。
2.出自《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20.
五行與方位相配,指南方。參見“火位”、“火維”、“火徼”。
1.出自《漢書·五行志上》火,南方,揚光輝為明者也。
21.
五行與四季相配,指夏季。參見“火天”、“火序”。
1.出自《多病執熱奉懷李尚書》詩大水淼茫炎海接,奇峰硉兀火云升。
22.
五行與五音相配,指徵音。
1.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地為火……在音為征。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商為金、為義、為言,征為火、為體、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
23.
五行與五味相配,指苦,苦味。參見“火味”。
1.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地為火……在味為苦。
24.
指古代服飾中的火焰形圖案。
1.出自《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黹、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2.出自《左傳·桓公二年》火、龍、黼、黻,昭其文也。
3.出自《滿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韻》詞文章手,直須補袞,藻火粲宗彝。
25.
中醫學上指五臟之心。參見“火藏”。
1.出自《靈樞經·熱病》苛軫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26.
中醫指引起煩躁、發炎、紅腫等癥狀的病因。參見“六淫”。
1.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陽司火,其化以火。
2.出自《丹溪心法·火六》陰虛火動難治。火郁當發……凡氣有余,便是火。
3.出自《五雜組·人部一》浙有士人,一指忽痛……醫謂火所致。
27.
古代兵制單位。十人為火。
1.出自《宋書·孝義傳·卜天生》天與弟天生,少為隊將,十人同火。
2.出自《通典·兵一》五人為列,二列為火,五火為隊。
3.出自《新唐書·兵志四》十人為火,五火為團,皆有首長。
28.
指若干人結合的一群。
1.出自《大監劉阿素墓志》同火人典御監秦阿女等。
2.出自《酉陽雜俎·支諾皋下》成都乞兒嚴七師……居西市悲田坊,常有帖衙俳兒干滿川、白迦、葉圭、張美、張翱等五人為火。
3.出自《金鳳釵》早是這火公吏又心乖,惡少年好毒害。
29.
指寒食節。參見“火前”、“火後”。
1.出自《晚春》詩征東留滯一年年,又向軍前遇火前。
2.出自《送張盥赴舉》詩不如搖落樹,重有明年春,火后見琮璜,霜余識松筠。
3.出自《天彭牡丹譜·風俗記》在寒食前者,謂之火前花,其開稍久。火后花則易落。
30.
猶年、歲。
1.出自《事物異名錄·歲時·年》《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鄉人謂一年為一火。
31.
指槍炮彈藥。參見“火力”、“火網”、“火器”。
1.出自《神拳》寨墻上添了人與洋槍,火力漸猛。
2.出自《記賀龍》他是不贊成打硬仗的,因為敵人已經利用各個據點構成火網,在那里等待著我們了。
3.出自《鳳洲雜編·兵制》神機營……管操演神銃、神砲火器。
32.
星名。指大火。即心宿二。
1.出自《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2.出自《左傳·昭公十八年》夏五月,火始昏見。
3.出自《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詩當君相思夜,火落金風高。
33.
紅火、興旺。形容事物或人有聲勢,受歡迎。
1.出自《中國青年報》組織者們真沒想到晚會竟然這么“火”。
2.出自《人民日報》不管是伊頓還是牛津,目前仍然辦得很火,今后很可能是越辦越火,因為這畢竟代表了英國傳統的一部分,而人們知道,“傳統”是大多數英國人最看重的東西。
34.
姓。三國蜀有火濟。見《正字通·火部》。
1.出自《正字通?火部》火,又姓。諸葛亮南征,火濟以功封羅甸國王,今安氏其裔也。明火原潔,洪武翰林侍講,編類華夷譯語。又火城,維揚人。
35.
星名。行星之一。即熒惑。
1.出自《史記·天官書》火犯守角,則有戰。
2.出自《型世言》這熒惑星為執法之星,出則有兵;心度是天子正位,金火犯之,占為血光不止,火來守之,占為國無主。
3.出自《漢書·律歷志下》火,晨始見,去日半次。
36.
物體燃燒時所發的光和焰。
1.出自《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3.出自《廢園外·火》我從沒有見過這樣大的火,火燒毀了一切。
1.兇猛貌。
1.粗定。大體上安定。
1.粗獷豪放。
1.粗糙的紋理。
1.粗糙草率。
1.粗魯﹑不細心的人。
1.粗疏,不細心。
1.亦作"麄暴"。
2.粗魯暴躁。
1.粗魯急躁。
1.亦作"麄坌"。
2.粗笨。
1.亦作"麄鄙"。
2.粗陋鄙俗。
1.亦作"麁弊"。
2.粗魯欺詐。
3.粗糙而又破舊。
1.亦作"麄帛"。
2.即粗布。
1.亦作"麄布"。
2.質地粗糙的布。
1.亦作"麁才"。亦作"麄才"。
2.粗疏而少才學的人。亦指低級武官。
1.亦作"麄材"。
2.粗大的樹材。
3.粗魯無才學的人。
1.亦作"麄糙"。
2.粗魯。
3.草率;不細致。
1.亦作"麄懆"。
2.強暴。引申為勇敢。
1.粗葛布。
1.粗丑愚笨。
1.植物莖﹑葉上的針刺。
2.指文詞的粗放刺人。
1.亦作"麤觕"。亦作"麄觕"。
2.粗略,粗糙。
1.見"麤粗"。
1.形容極粗陋。
1.粗糙憔悴。
1.人體﹑物體等粗而大。
2.指文章風格粗重有力量。
1.謂大致安定。
1.制作香粉的次料。
1.粗惡衣服。服喪時穿著。
1.粗劣的衣服,蓬亂的頭發。謂不加修飾。
1.見"粗心浮氣"。
1.亦作"麄梗"。
2.阻滯梗塞。
3.粗獷梗直。
1.大功。古代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
1.片茶的一種。
1.粗陋陳舊。
1.亦作"麁怪"。
2.粗糙怪異。
1.亦作"麄官"。
2.古代重文輕武,呼武官為"麤官"。
1.亦作"麄滾滾"。
2.粗而圓的樣子。
1.亦作"麄悍"。
2.粗魯蠻悍。
1.粗拙。
1.亦作"麄豪"。
2.豪強。
3.豪壯。
1.亦作"粗跡"。
2.謂大道正理。
3.謂大的事跡。
1.粗獷健勁。
1.見識粗陋淺薄。
1.粗糙。
1.亦作"麄客"。
2.枇杷的別名。
1.簡捷。
1.亦作"麄狂"。
2.粗率狂妄。
1.粗疏乖張。
1.指麻布與絲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