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一種半璧形的玉?;¢L多在圓周長的1/3弱到1/4之間,中有凹槽將璜體分作兩部分,各部常飾以勾云紋組成的變形蟠螭。
1.
玉器名。狀如半璧。古代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禮器。也作裝飾用。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
2.出自《楚辭·招魂》纂組綺縞,結琦璜些。
3.出自《思玄賦》昭彩藻與雕琭兮,璜聲遠而彌長。
4.出自《峻靈王廟碑》古者王室及大諸侯國,皆有寶,周有琬琰大玉,魯有夏后氏之璜,皆所以守其社稷,鎮撫其人民也。
5.出自《城南聯句》鵝肪截佩璜,文昇相照灼。
2.
泛指玉石。參見“璜臺”。
1.出自《楚辭·天問》璜臺十成,誰所極焉?
2.出自《七誘》麗前修之金屋,陋曩日之璜臺。
3.
見“璜璜”。猶洸洸。威武貌。
1.出自《法言·孝至》荒荒盛德,遠人咸慕,上也;武義璜璜,兵征四方,次也。
1.古淵名。
1.潤澤。喻普施恩澤。
用液體泡把原料搗碎,放在石灰水里~,再加蒸煮,變成糜爛的紙漿。
1.骨灰。
1.灰燼。
1.火的馀燼和草的萌芽。比喻禍根。
1.指燈火熄滅。
2.燒毀;滅絕。
1.焚毀。
1.焚燒。
1.遺骸。
1.燒成灰。
1.燒剩的東西。
2.引申為殘馀。
1.亦作"贐琛"。
2.進貢的財寶。
1.亦作"贐貨"。
2.指進貢的財物。
1.送行時為表敬意而贈的禮物。
1.送行的禮金。
1.送行時贈給的錢財。
1.謂送行時贈給財物以表私人情誼。
1.亦作"贐貨"。
2.送別時贈與的財物。
1.以財物送行。
1.亦作"贐儀"。
2.送行的禮物。
1.分別時贈送的財物。
1.送行時贈與的財物。
1.亦作"贐贄"。
2.進貢用的財貨禮物。
1.謂送行時以財物相助。
1.送行時贈送的錢財。
1.邪惡之氣。
1.猶怪異。
1.災異不祥之氣。
1.猶祲氛。
1.莊重盛大的儀容。
1.謂盛大。
1.盛大的聲威。
1.莊重的聲威和盛大的儀容。
1.災祲與吉祥。
1.謂日邊云氣之色所顯示的吉兇跡象。
1.漸進。
1.吉兇的預兆。
古代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也作搢紳。
1.即縉紳錄。
1.舊時書坊刊印的全國職官錄。亦省作"縉紳"。
1.龍須草的別名。
在重慶市西北北碚地區。是華鎣山支脈。山勢峻秀,山有九峰,最高峰玉尖峰,海拔1030米。獅子峰前有南朝古寺縉云寺、明建洛陽橋以及相思巖等古跡。為蜀中名勝,素有小峨眉”之稱。山多名貴樹種,森林面積2萬多畝,夏季清涼。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兵部的別稱。兵部為夏官,相傳黃帝之夏官為縉云,故稱。
1.日漸安寧。
1.逐漸開發。
1.漸漸淡薄。
2.日漸澆薄。
3.逐漸鄙薄。
1.逐漸昌盛。
1.逐漸繁榮昌盛。
1.逐漸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