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擬聲詞
表示巨大的響聲,如打雷、放炮、爆炸等聲音。
2.
動詞
(雷)鳴;(炮)擊;(火藥)爆炸。
3.
動詞
驅逐,趕走。
1.
群車行進聲。
1.出自《說文·車部》轟,轟轟,群車聲也。
2.
指轟鳴聲。參見“轟轟闐闐”。
1.出自《燕河南府秀才》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2.出自《故事新編·補天》轟!!!在這天崩地塌價的聲音中,女媧猛然醒來。
3.
沖擊;轟擊。
1.出自《放言》詩霆轟電烻數聲頻,不奈狂夫不借身。
2.出自《游承天鎮懸泉》詩并州之山水所洑,駭浪幾轟山石裂。
3.出自《圣武記》量大炮所能及,漸轟進逼。
4.出自《偽自由書·天上地下》又密云今遭敵轟四次,每次二架,投彈盈百。
4.
驅趕。
1.出自《紅樓夢》秦顯家的聽了,轟走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卷包而去。
2.出自《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一首詩嚇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
3.出自《新兒女英雄傳》﹝鬼子兵和漢奸隊﹞一齊圍上來,把男女老少全轟到大路上。
5.
狂放。參見“轟飲”。
1.出自《六州歌頭》詞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
2.出自《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兩個遂相轟飲,亦不顧其他也。
3.出自《新齊諧·義犬附魂》﹝常公子﹞春日豐臺看花,歸遲人散,遇三惡少方坐地轟飲,見公子美,以邪語調之。
6.
狂放。參見“轟笑”。
1.出自《蟲鳴漫錄》役一手持刀,一手握其陰,作欲割之狀。觀者轟笑。
2.出自《子夜》于是大家也會意似的一陣轟笑。
1.開導勉勵。
1.形容;比稱。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四川內江人。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曾制造炸彈,組織暗殺團,先后到漢口、北京謀刺清兩江總督端方和攝政王載灃,均未成功。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彈盡力竭后被俘犧牲。
1.表明意思。
1.謂對某事明白并樂于為之。
1.亦作"喻指"。
2.知曉旨意;喻示旨意。
1.見"喻旨"。
1.謂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
1.寄住。
1.喪葬用品。紙制的彩綢。
1.搭乘別人的車。
1.寄辭,托意。
1.寓所;府第。
1.府第,寓所。
1.一種游戲器械。人工制造的鵠。
1.住所;所居之館舍。
1.寓居他鄉。
1.人工制造的假鶴。
1.放縱無檢束。
1.閑游放蕩。
2.猶游逛。
3.浮蕩,動蕩。
1.見"游蕩不羈"。
1.游樂放蕩,不受拘束。
1.游車與道車。皆古天子御車。
1.目光轉動,斜視。
1.閃動的電光。
1.飛蝶。
1.游行;浮動。
2.移動;走動。
1.流動的崗哨。
1.游街批斗。
1.見"游惰"。
1.亦作"游墮"。
2.游蕩懶惰。
1.謂游學于某人門下。語出《莊子.大宗師》"意而子曰'雖然,吾愿游于其藩。'"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言雖不能遵途,愿涉其藩籬。"
2.謂仕于諸侯王府。
1.往來販賣。
云游四方游方和尚|跟師父游方。
1.游玩賞花。
1.猶言訪師求學。
1.即游船。
1.指縱情游覽。
1.謂不必要的費用。
1.飄動的云霧。
1.游動的旋風。
1.飛來飛去的蜜蜂。
1.比喻冶游好色的浪子。
1.指圍著花叢飛舞游動的蜜蜂和蝴蝶。
2.見"游蜂浪蝶"。
1.典出《呂氏春秋.古樂》"昔皇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以之阮隃之下,聽鳳鳥之鳴,以別十二律。"后以"游鳳"謂知音。
1.游說之人。
1.指浮游的野鴨。
1.猶便服。
1.行乞。
2.稱行乞者。
1.出游時用以遮日蔽雨的傘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