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顯著;顯耀;盛大。
2.
名詞
(Hè)姓。
3.
量詞
(外)頻率單位名赫茲的簡稱,符號Hz。
4.
詳見“赫哲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
1.
紅色鮮明貌。
1.出自《詩·邶風·簡兮》赫如渥赭,公言賜爵。
2.出自《景福殿賦》桁梧復疊,勢合形離。赩如宛虹,赫如奔螭。
2.
明亮。
1.出自《荀子·天論》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
2.出自《郁離子·不韋不智》驕陽赫而不吾灼,寒露零而不吾凄。
3.
顯赫;顯耀。
1.出自《詩·大雅·生民》以赫厥靈,上帝不寧。
2.出自《采薪者歌》留侯起亡虜,威武赫荒夷。
3.出自《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神風潛駭,有赫茲威。
4.出自《聊齋志異·青鳳》次日,莫三郎果至,鏤膺虎??,仆從甚赫。
4.
盛大;興盛。
1.出自《詩·商頌·那》於赫湯孫,穆穆厥聲。
2.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巫山赫其無疇兮,道互折而曾累。
3.出自《諷諫》詩於赫君子,庶顯于后。
4.出自《過漢故城》詩何其赫隆盛,自謂保靈長。歷數有時盡,哀平嗟不昌。
5.
炎熱熾盛貌。
1.出自《代苦熱行》赤坂橫西阻,火山赫南威。
2.出自《翡翠賦》熱風翕而起濤,丹氣赫而為暑。
6.
奮發貌。參見“赫然”。
1.出自《逸周書·武寤》王赫奮烈,八方咸發。
7.
盛怒貌。參見“赫斯”、“赫怒”。
1.出自《抱樸子·論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誅。
2.出自《石闕銘》帝赫斯怒,秣馬訓兵。
3.出自《從軍》詩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
4.出自《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五》自啟釁端,果貽赫怒。
5.出自《追求》朱女士張大了眼,憂慮著這位博士的赫怒,但心里未嘗不樂意章秋柳的將要受窘。
8.
割裂;支解。
1.出自《后漢書·禮儀志中》赫女軀,拉女干,節解女肉,抽女肺腸。
9.
通“嚇”。恐嚇;恫嚇。
1.出自《上襄陽于相公書》憚赫若雷霆,浩汗若河漢。
2.出自《揮麈后錄》恐赫天下。
10.
物理學名詞“赫茲”的簡稱。如:千赫;兆赫。
11.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赫氏〕赫胥氏之后也。
12.
引申謂映照,映紅。
1.出自《陸東海譙山集》詩輕風曖長岳,雄虹赫遠峯。
2.出自《效古》詩赪霞燒廣澤,洪曜赫高丘。
13.
指威嚴明察。
1.出自《詩·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2.出自《咸賓錄·南夷志一·百花》故得天鑒孔彰,帝臨有赫。
1.高尚的功業。
2.(香氣)清郁強烈;(聲音)清晰激越。
1.清澈明凈。
1.猶清冥。即天。
2.清明的靈氣。
3.清雅美妙。
1.(水)清亮貌。
1.清涼寒冷。
2.謂風神雋秀。
3.形容聲音清越。
4.水名。
1.形容水清澈而有波紋。
1.清代帝后的陵墓。依其分布狀況可分四區。(1)永陵,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為清太祖以前的肇﹑興﹑景﹑顯四陵。(2)清太祖福陵(俗稱東陵)與太宗昭陵(俗稱北陵),在今遼寧省沈陽市附近。(3)東陵,在今河北省遵化縣,有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及太宗后昭西陵及諸后妃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4)西陵,在河北省易縣,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及諸后妃之陵。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高潔美好;清新美好。
1.清脆圓潤。
2.形容水流清澈。
1.形容水流清澈。
2.猶清朗。
1.清澈的流水。
2.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
3.晩清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中法戰爭前后,清流繁衍為前后兩輩。前清流奉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魁首,后清流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支柱。光緒帝親政后,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于當權的后黨。
4.比喻政治清明。
1.潔凈的露水。
2.方言。雨的別稱。
1.見"清盧"。
1.思慮的敬詞。
1.清高率真。
1.指皇帝的車駕。
1.清高超群。
1.公正的評論,亦指公正的輿論。
2.清雅的言談。
3.閑談,談天。
1.亦作"清粃"。
2.在池上設置的小室,供禽鳥棲息,以便捕捉。
3.謂帝王田獵游樂的苑囿。
1.高潔淳美。
1.清鮮美好。
2.清雅美妙。
3.清秀美麗。
4.猶清貴。
1.明麗而嫵媚。
1.寒素之家。
2.清貴的門第。
3.書香門第。
1.猶言清白人家。
1.清新華麗。
1.平息;消除。
1.見"清秘"。
1.猶清靜。
2.猶嚴密。
1.清靜;安寧。
1.謂躺臥在床上休息而未入睡。
1.清高。謂避世離俗,潔身自好。眇,通"杪"。
1.高遠貌。
1.亦作"清玵"。
2.輕清。指天體。
3.清高美好。亦指清高美好之士。
4.清新妙品。
5.清新美妙。
1.《詩.周頌》篇名。
2.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樂章。
3.即太廟。古代帝王的宗廟。
1.清晰敏捷。
①清澈明凈月夜清明。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③政治開明,有法度有條理天下清明|生于清明之世。④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
1.謂東南風。
1.《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鄭司農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古代寒食禁火,唐宋在清明時取榆柳火賞賜近臣﹑戚里等,故稱為清明火。
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天,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動。
中國畫。宋代張擇端作。絹本長卷。淡設色。以汴河為構圖中心,展示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各階層人物的生活和動態。開卷處為汴梁近郊的景致;中段描繪漕船泊航于汴河,行人往來于拱橋;卷末表現市區街衢店肆。畫中人物超過五百五十,不同類型的舟車各為二十余,市肆民居不可勝數。細節真實,技法高超。
1.清茶。
1.清澄而深遠。多用以形容天空。
1.明亮的眼睛。
1.清靜;清和。
1.清正而能干。
對別人顧盼的美稱音問難屢通,何由覿清盼。
1.清雅的癖好。
1.清酒。
1.生活清寒貧苦。
1.清貴的官吏。
2.猶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