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比朱紅稍淺的顏色,泛指紅色。
2.
名詞
象征革命,表示用鮮血爭取自由。
3.
形容詞
忠誠。
4.
動詞
光著;露著(身體)。
5.
形容詞
空無所有。
6.
名詞
指純金。
7.
名詞
(Chì)姓。
1.
亦作“灻”。亦作“烾”。
2.
古以赤為南方之色,后因以指南方。參見“赤方”、“赤位”。
1.出自《周禮·考工記·畫繢》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
3.
讖緯家謂漢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漢朝。參見“赤德”。
1.出自《宋書·符瑞志上》代赤者魏公子。
4.
誅滅。
1.出自《文選·揚雄〈解嘲〉》客徒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2.出自《與韓愈論史官書》范曄悖亂,雖不為史,其宗族亦赤。
3.出自《聊齋志異·小翠》此禍水也,指日赤吾族矣!
5.
空盡無物。參見“赤地”、“赤貧”。
1.出自《讀詔書》詩日射地穿千里赤,風(fēng)吹沙度滿城黃。
2.出自《覓》因為這兒的地,決不會赤,就是在冬天,田埂上也還有青草。
6.
外表無所遮飾;裸露。參見“赤立”、“赤身露體”。
1.出自《水滸傳》只見一簇人亞肩疊背的圍著一個漢子,赤著上身,在那陰涼樹下,??喝喝地使棒。
2.出自《采葛篇》越婦腰鐮赤雙足,褰裳行歌入中谷。
3.出自《木棉花》苦力們赤著脊梁,光著腳板,在推,在拉,在掮。
7.
純真;忠誠。
1.出自《惜別行送劉仆射判官》以茲報主寸心赤,氣卻西戎回北狄。
2.出自《長生殿·權(quán)哄》微臣呵,寸心赤,只有吾皇鑒昭。
8.
“赤子”的簡稱。本指嬰兒,后亦比喻百姓。
1.出自《明史·循吏傳·徐九思》〔九思〕為治,於單赤務(wù)加恩,而御豪猾特嚴(yán)。
2.出自《粵西舊無育嬰堂創(chuàng)建告成有作》詩圣治重仁育,保民如保赤。
3.出自《捉騾行》方今朝廷愛黎赤,如救焚溺療饑荒。
9.
指鮮血。
1.出自《和東坡岐亭戒殺詩》不見屠沽林,哀號目流赤。
10.
用以象征革命或革命勝利。
1.出自《滿江紅》詞迎東風(fēng)革命展紅旗,乾坤赤。
11.
蒙古語中表示“人”的后綴,猶漢語的“者”。
1.出自《元史·兵志二》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阇赤。親烹飪以奉上飲食者,曰博爾赤。侍上帶刀及弓矢者,曰云都赤、闊端赤。
2.出自《流星馬》虎兒赤吹彈,保兒赤割肉,畢徹赤把體面。
12.
象聲詞。
1.出自《燕青博魚》那廝赤的喚了一聲,那妮子赤的應(yīng)了一聲,早是這吃敲才膽硬。
13.
“赤縣”的簡稱。參見“赤縣”。
1.出自《舊唐書·嚴(yán)震傳》鄭縣升為赤,諸縣升為畿。
2.出自《宋史·王安禮傳》未三月,三獄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
14.
通“尺”。
1.出自《釣賦》餌若蛆蚓,釣如細(xì)針,以出三赤之魚於數(shù)仞之水中。
2.出自《風(fēng)俗通·正失·封泰山禪梁父》封者立石高一丈二赤。
3.出自《鐵圍山叢談》釋氏者,身長丈六赤……瑞象則八赤而已,蓋減師之半。
15.
通“斥”。指斥候,古代軍中偵察敵情的人。
1.出自《史記·晉世家》〔成公〕六年,伐秦,虜秦將赤。
16.
淺朱色。亦泛指紅色。
1.出自《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個,乘朱路,駕赤騮。
2.出自《西都賦》風(fēng)毛雨血,灑野蔽天,平原赤,勇士厲。
3.出自《幽居》詩迎霜南阜楓林赤,飽雨西村菜甲青。
4.出自《章貢舟中作歌》江窄風(fēng)移萬山石,中天無云炎日赤。
5.出自《菩薩蠻·大柏地》詞赤橙黃綠青藍(lán)紫,誰持彩練當(dāng)空舞?
17.
指真誠之心。參見“赤心”。
1.出自《隋書·宇文慶傳》不以庸下,親蒙推赤。
2.出自《酌中志·三朝典禮之臣紀(jì)略》凡田所進納御前錢糧,皆兩人設(shè)處置辦,田亦推赤不疑。
18.
舊時亦以指共產(chǎn)黨。
1.出自《書信集·致李霽野》這里現(xiàn)亦大討其赤,中大學(xué)生被捕者有四十馀人。
19.
亦作“烾”。
20.
除掉;掃除。參見“赤犮”。
1.出自《周禮·秋官·序官》赤跋氏
1.故作姿態(tài)。
1.小巷。
1.稱城市里弄中按同一模式建造﹑有獨立墻門的住房。一般為二﹑三層樓房﹐開間較窄﹐天井較小。
1.猶弄潮。
1.漢未央宮有弄田﹐供皇帝宴游。
1.孌童。指被侮弄的美貌男童。
語本《詩·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瓦紡錘。給女孩玩弄紡錘,有希望她將來能任女工之意◇因稱生女為弄瓦”。
1.古代雜技的一個項目。
1.玩弄文辭。
2.指寫作。
1.游戲。
2.古時江南一帶稱演傀儡戲為弄戲。
1.狎戲﹐狎弄。
1.謂冒險以求一逞。
2.猶冒失。
1.娶妾。
1.使性子。
1.耍花樣。
2.指賣弄本領(lǐng)。
耍弄花招,欺騙別人你不要亂報數(shù)字,弄虛作假。
1.亦作"弄諠"。
2.弄玄虛﹐耍花招。
1.見"弄喧"。
1.見"弄玄虛"。
1.指調(diào)戲女子。
1.指禽鳥宛轉(zhuǎn)鳴叫。
1.《史記.張丞相列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孰視趙堯曰'無以易堯。'遂拜趙堯為御史大夫。"后因稱任命御史大夫為"弄印"。
1.謂物動使影子也隨著搖晃或移動。
1.形容心魂不定。
1.猶俳優(yōu)。
1.人名﹐相傳為春秋秦穆公女﹐嫁善吹簫之蕭史﹐日就蕭史學(xué)簫作鳳鳴﹐穆公為作鳳臺以居之◇夫妻乘鳳飛天仙去。事見漢劉向《列仙傳》。
1.蜣螂的別名。
1.賞月。
1.古代雜技的一個項目。
1.謂陪人飲酒。
1.謂在章奏上耍弄花樣。
1.見"弄麞"。
1.裝模作樣。
1.亦作"弄獐"。
2.皆為"弄璋"之訛。因用以嘲寫錯別字。典出《舊唐書.李林甫傳》"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獐之慶。'客視之掩口。"
1.玩珠。指漢皋二女事。
2.指鮫人泣珠故事。
3.古時百濟雜戲的一種。
1.吹奏管弦樂器。
1.亦作"弄妝"。
2.妝飾﹐打扮。
1.妝飾容貌。
2.謂做出種種姿態(tài)。
1.耍貧嘴﹐多嘴。
2.指搬嘴﹐搬弄是非。
1.猶言耍嘴皮子。
1.爭吵怒罵。
1.多言貌。
1.泛指農(nóng)活。
1.契丹語。皇后的尊稱。
1.女真姓。金有耨眃溫敦思忠﹑耨眃溫敦謙﹑耨眃溫敦兀帶。《金史》并有傳。
1.奴仆之輩,奴才們。
1.奴仆;供役之人。
1.亦作"奴材"。詈詞。有鄙薄輕視之意。
2.家奴;奴仆。
3.引申為奴性十足,甘心供人驅(qū)使﹑幫助作惡的人。
4.明清兩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對主人亦自稱奴才。清朝皇帝對旗籍官吏有時亦以奴才稱之。
1.見"奴才"。
1.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