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名稱。
2.
名詞
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別號,后來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
3.
名詞
舊時指商店。
4.
名詞
標志;標記。
5.
名詞
表示等級或種類。
6.
名詞
(~兒)指某種人員。
7.
名詞
多放在數詞或數碼之后,表示一般的順序、陽歷某月的某個日子、報刊出版的序列。
8.
量詞
用于人數或買賣成交的次數。
9.
名詞
號令,命令。
10.
名詞
軍隊或樂隊里所用的西式喇叭。
11.
名詞
用號吹出的表示一定意義的聲音。
12.
動詞
標上記號或號碼。
13.
動詞
切(脈搏)。
14.
名詞
號筒。
15.
名詞
(Hào)姓。
1.
亦作“虠”。
2.
將人處刑后示眾。
1.出自《新唐書·崔彥曾傳》或勸率眾奔兗州,彥曾曰:“我方帥也,奉命守此,惟有死爾。”斬議者一人號于眾。
3.
揚言;宣稱。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2.出自《搜神記》彭祖者,殷時大夫也……歷夏而商末,號七百歲。
3.出自《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時虜號百萬,江東危恐。
4.
名位;稱謂。又:國家之名、商行之名,都可稱號。
1.出自《國語·楚語下》能知山川之號。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
3.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史閣部書》是皆於國仇未翦之日,亟心位號。
4.出自《史記正義·論史例》采六家雜說以成一史,備論君臣父子夫妻長幼之序,天地山川國邑名號殊俗物類之品也。
5.
別號。名、字以外的稱謂。
1.出自《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2.出自《儒林外史》那仙人道:“憨仙便是賤號。”
6.
記號;標幟。
1.出自《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若要下手時,我捻須為號,方可下手。
3.出自《子夜》工人們在廠里暴動,也常常放氣管為號。
4.出自又如:標品類(牌號),系年次(年號),示算法(加減乘除),或表達文意(疑問、驚嘆)、注明音讀(聲調、韻調)等所使用的名稱、符號均得稱“號”。
7.
用以識別敵我的口令、暗號。
1.出自《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既是巡營,有號也無?
2.出自《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詐為抄者,擇空而行聽察,得其號及主將姓名。
8.
指編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編列次序的事物。參見“號件”。
1.出自《石林燕語》故事,殿試唱名,編排官以試卷列御座之西,對號以次拆封,轉送中書侍郎,即與宰相對展進呈,以姓名呼之。
2.出自《儒林外史》周進一進了號,見兩塊號板擺的整整齊齊。
3.出自《茶館》這號生意又不小吧?
9.
猶種;類。多為貶義。
1.出自如:鯉魚找鯉魚,甲魚找甲魚,他找的盡是他那一號子人。
10.
俗稱切脈。如:號脈。
11.
量詞。
1.出自如:百來號人;1990年市政府第1號文件。
12.
管樂器號角、號筒、軍號等的簡稱。
1.出自《號聲》奇怪!他們每天在這里吹號,有的連上衣脫去丟在綠草上,只穿短袖的襯衫,今天一律武裝了。
13.
號召;號令。
1.出自《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祇若,萬邦咸休。
2.出自《禮記·樂記》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
3.出自《文心雕龍·詔策》自魏晉詔策,職在中書,劉放、張華,互管斯任,施令發號,洋洋盈耳。
4.出自《嚴治篇》故號不張則干斜,綱不振則目亂,治不嚴則法壞。
14.
指給以稱號或取號。
1.出自《左傳·昭公四年》未問其名,號之曰“牛”。
2.出自《漢書·陳勝傳》勝乃立為王,號“張楚”。
3.出自《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1.商業同行組成的行會。
2.較大的商店。
1.殷墟。指商代故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1.秋季。
1.傅說初版筑于傅巖之野,后被商王武丁舉以為相。見《書.說命上》◇以"商巖"比喻在野賢士。
1.指商紂之子武庚在周武王死后,聯合奄﹑徐﹑薄姑等東方諸部落舉行的大規模武裝叛亂。
1.指孔子弟子子夏(卜商)與子游(言偃),兩人都擅長文學。
戰國時期政治家。衛國人。本姓公孫。秦孝公任用他實行變法。公元前356年(一說前359年)和前350年兩次頒布新法獎勵耕織;廢除貴族世襲,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推行連坐法;建立縣制;廢井田制,準許土地買賣;按丁男征賦;統一度量衡制。變法奠定了秦強盛的基礎。因封地在商(今陜西商縣東南),號商君,因稱商鞅。孝公死后,被誣陷,車裂而死。著有《商君書》,今存二十四篇。
1.戰國時秦國量器。青銅制。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變法時所造標準量器。銘文三十二字,容積為20
2.15毫升。
1.傳說中的鳥名。據云,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1.人體穴位名。在手大指和次指的內測。
2.即商山。
1.在全國或一定地區內從事商品流轉和服務職能的各種商業及服務業經營機構的總體。
在商品交易中采取延期付款或預付貨款方式而相互提供的信用。它是商品經濟中最早產生的信用形式。商業信用一般表現為記帳信用和票據信用兩種形式。
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為其主要業務,并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早期的商業銀行主要辦理工商業存、貸和票據貼現等業務,后逐漸向全能化和多樣化發展。現在一般都根據其資本實力,參與證券投資、中長期信貸、消費信貸、租賃、信托和房地產等業務。
1.用于商品流通過程中的資本。
1.秋葉。
1.指商鞅與管仲。管仲,名夷吾。
1.謂商量如何適當處理。
1.夏商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1.商量討論。
2.猶建議。
1.秋意;秋氣。
1.五音之一。亦指旋律以商調為主音的樂聲。其聲悲涼哀怨。
1.唐詩人元結,少居商馀山,著《元子》十篇,自稱元子。見《新唐書.元結傳》◇以"商余"泛指元氏鄉里。
1.五音中的商聲和羽聲,亦泛指曲調。
1.國家之間締結的通商條約。
2.商量約定。
1.秋云。
1.劇烈的商業競爭。
1.商店招牌。
1.商量探討。
1.宮苑名。
1.《左傳.桓公十一年》"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后用"商周"比喻兩者難以匹敵。
1.習商禮而任司祭的人。
1.放蕩兇悍。
1.形容行路身正而步快。
1.杯酒。
1.田間為保墑用的水渠。
1.田壟。
1.土壤濕度的情況。
1.見"鬺烹"。
1.亦作"鬺亨"。
2.謂烹煮牲牢以祭祀。
1.頭發下垂貌。
2.植物枝葉下垂貌。
3.引申為物下垂貌。
4.毛發散亂貌。
1.亦作"鬺?"。亦作"鬺?"。
2.毛發下垂貌。
3.比喻草木枝葉下垂貌。
4.毛發散亂貌。
5.比喻草木枝葉散亂貌。 6.頭發美。亦比喻花草茂盛佳美。
1.衣服。
1.衣襟。
1.鮮明美盛的樣子。
1.見"裳帷"。
1.亦作"裳幃"。
2.帷裳,即車圍子。
3.即帷堂。古行喪禮時設于堂上用以分隔內外的帷幕。
1.裳與衣。亦泛指衣服。
1.猶坰外。
1.猶坰外。亦指牧場。
1.荒郊,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