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捍”。
2.
見“捍格”。〈書〉互相抵觸。
1.
亦作“仠”。
2.
遮蔽;遮擋。
1.出自《荀子·議兵》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
2.出自《后漢書·郅惲傳》先是長沙有孝子古初,遭父喪未葬,鄰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為之滅。
3.出自《南史·王敬則等傳論》加以主猜政亂,危亡慮及,舉手捍頭,人思自免。
3.
保護;保衛。
1.出自《書·文侯之命》汝多修,捍我于艱。
2.出自《左傳·文公六年》親帥捍之,送致諸竟。
3.出自《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筑堤捍江,長二十里。
4.出自《少林寺》詩疆場有艱虞,遣之捍王事。
4.
抵御;抵抗。
1.出自《史記·韓長孺列傳》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捍吳兵於東界。
2.出自《漢書·鄒陽傳》此四分五裂之國,權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捍寇。
3.出自《新唐書·楊行密傳》儒進攻行密,行密復入揚州,北結時溥捍儒。
4.出自《贈水部周漢浦榷竣還朝序》自頃以來,外筑亭障,繕邊塞,以捍驕虜。
5.出自《廣陽雜記》四川獄囚黃金玉,安酋之亂,執兵捍賊,守囹圄而不去。
5.
觸犯。
1.出自《荀子·強國》白刃捍乎胸,則目不見流矢。
2.出自《史記·游俠列傳序》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3.出自《硃砂擔》檢生死輪回案,是誰人敢把這天條捍!
4.出自《答浙江吳巡撫書》竊恐執事者,不究于忠義之節,而湛于世俗之見,以捍當時之文罔,則仆亦將有連坐之累焉。
6.
臂衣。古代射箭時用的皮制臂套。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羿執鞅持捍。
2.出自《漢書·酷吏傳·尹賞》雜舉長安中輕薄少年惡子,無市籍商販作務,而鮮衣兇服被鎧捍持刀兵者,悉籍記之。
7.
通“悍”。勇猛。參見“捍將”。
1.出自《后漢書·南匈奴傳論》及關東稍定,隴蜀已清,其猛夫捍將,莫不頓足攘手,爭言衛霍之事。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