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繞線的器具。
2.
量詞
量詞。用于線。
3.
動詞
把線繞在桄子上。
4.
名詞
繞好后從桄子上取下來的成圈的線。
5.
名詞
橫木。如梯子上的橫木。
1.
充滿。
1.出自《說文·木部》桄,充也。
2.出自《經義述聞·尚書上》光、桄、橫,古同聲而通用,非轉寫訛脫而為光也,三字皆充廣之義。
2.
門、幾、車、船、梯、床、織機等物上的橫木。
1.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薛仁貴〕遂登門桄叫呼,以驚宮內。
2.出自《虎鈐經·攻城具》梯長一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三尺。
3.出自《天工開物·機式》其素羅不起花紋,與軟紗綾絹踏成浪梅小花者,視素羅只加桄二扇,一人踏織自成,不用提花之人。
4.出自《農政全書》桑幾,狀如高凳,平穿二桄,就作登級。
3.
繞線的器具。參見“桄子”。
1.出自《放風箏》線通常繞在竹制的可旋轉的線桄子上。講究的是硬木制的線桄子,旋轉起來特別靈活迅速。
2.出自《秋千女人》每天面對著熱氣蒸騰的大鍋,眼疾手快地從鍋里撈出繭子來,再找到絲頭,纏到旋轉著的桄子上。
4.
把線繞在桄子上。
1.出自《河北經濟日報》展室內有按照古代紡織流程、結合現代工藝繪制出的現代版《紡織圖》,將紡線、桄線、漿線、絡線、經線、整經、打緯、掏綜、織布等流程形象逼真地展示出來。
2.出自如:她正在桄線。
5.
量詞。用以計量線束、線圈的單位。
1.出自《今天消費報》〔男孩〕等男方家的“代東”(類似司儀,給張羅事的)拿著系上幾元錢的一桄線,給所有的孩子掛在脖子上,押車的任務才算完成。
2.出自如:一桄線。
1.見"纚綍"。
1.亦作"纚紼"。
2.系引棺之索。纚,通"縭"。
1.謂束發加簪。
1.相連。
1.相連。
1.見"纚纚"。
1.長而下垂貌。
2.引申為連綿不斷。
3.亦作"纚縰"。猶縰縰。紛紜貌。
1.引舟。纚,通"縭"。
1.連續。
1.亦作"蹝步"。
2.輕快的步伐。形容走路好看。
3.謂急于迎送來不及穿鞋而趿著鞋走。
4.指趿著鞋漫步。
1.查訪;察訪。
1.亦作"躧高橈"。
2.雜戲名,踩著有踏腳的木棍,邊走邊表演。
1.見"躧高躥"。
1.追捕。
1.實地探訪察看。
1.亦作"蹝履"。
2.趿拉著鞋。急遽起行貌。
1.戲曲中的躍馬揚鞭動作。
1.探查路徑。
1.亦作"蹝棄"。
2.《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趙岐注"蹝,草鞋也;敝,喻不惜。"后因以"蹝棄"喻毫不足惜地加以拋棄。
1.踩高蹺。
1.趿著鞋走。
1.雜技名。在懸空的長繩上行走。
1.踩水。
2.神話中神仙鬼怪具有的異術。踩著水波,行走于水面。
1.踐踏。
2.來到,前往。
1.趿著鞋走。
1.趿著草鞋走。
1.稀疏貌。
1.亦作"匑匑"。
2.恭謹貌。
1.見"戲班"。
1.見"戲萊衣"。
1.海報的舊稱。
1.戲曲劇本的舊稱。
1.隨意戲作的詩文書畫。
1.戲弄兵器。
2.即象戲。古博戲的一種。
1.輕侮戲弄。
1.亦作"戲彩"。
2.《藝文類聚》卷二十引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用為孝養長輩之典。
1.指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彩衣為嬰兒狀以娛父母之事。
1.表演雜技﹑戲曲的場所。
1.俳優。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
1.亦作"戲謿"。
2.嘲笑。
1.見"戲嘲"。
1.在車上表演雜技。
2.供表演雜技的車。
1.謂兒戲。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涂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晩必歸餫者,塵飯涂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
1.根據戲曲中某個場面而繪畫或雕塑的人物形象。多印成年畫,亦有制成工藝品的。
1.戲曲中唱詞和說白的總稱。
1.逸樂怠惰。
1.開列劇目和演員姓名的單子。
1.游蕩。
1.演戲者的職業道德。
1.詼諧;開玩笑。
2.調戲。謂以輕佻言行狎弄人。